所謂“披甲人”就是清軍征戰時所虜獲的降人,漢蒙都有,他們與阿哈(漢人和朝鮮人)一樣,戰時成為旗人戰兵的輔兵,平時則作為家奴幫主人幹活。隻不過披甲人的地位比阿哈要高些,有些入了漢八旗或蒙八旗,有自己的住所,戰功多的則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奴隸。此次清廷將吳軍舊部遷發關外,一多半便是給了這些披甲人為奴。按清廷的說法,趙強他們屬於吳逆亂黨,凡副將以上官階和十六歲以上的成年男子都要被殺頭,餘者不論老弱婦孺,一概發配關外,世世代代受苦役,子子孫孫不得翻身。不過趙強隻是王屏藩的侍衛,並無其他官職,且是主動投降,所以在清廷初期大規模處理吳軍舊部時,沒有被一同砍了頭。後來康熙可能覺得殺人太多,便生了一些憐憫,下旨意將餘下的幾萬人全部遷往關外為奴,讓他們世代服苦役,趙強這才僥幸活了下來。
即便如此,卻也是受盡煎熬,許多人在流放途中受不了長途跋涉之苦死去,到了關外之後,更是有數千老弱耐不住嚴寒而凍死在這白山黑水之中。比起那些已經死去的人,趙強算是幸運得多,不過同被發配關外的犯官罪民與他們這些活下來的吳軍舊部比起來,則更要幸運的多。因為他們隻要不生事,一旦遇上皇帝大赫,就能回到關內,重新過以前的生活,有些更可以被起複重新為官。而這些活下來的吳軍舊部和滇民卻是永生永世再也不能入關內一步,因為康熙聖諭很明確:吳逆舊部,從賊日久,惡習不改,如遇大赦,亦不可赦。
此時是康熙二十一年,距離三藩之亂結束已有一年多時間。在這一年多裏,趙強和大多數吳軍舊部一樣,已經心如死灰,對於各種欺淩早已變得麻木,隻知像牛馬一樣活著,日夜做著各種重活苦活,任憑那些披甲人主子和旗丁們打罵,飽一頓饑一頓的過著不知什麽時候是個頭的日子。因康熙東巡要拜謁永陵,趙強便與數千吳軍青壯被抽調過來修繕永陵,不想上月在永陵搭建殿架時卻出了點意外,一根大木不偏不倚的正好砸暈了趙強,等他醒來之後卻已經變成了另一個不屬於這個時代的趙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