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和張良行剌秦王的事跡雖然威風,也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但趙強可不想逞這個匹夫之勇,因為事實告訴他,他根本沒有機會去接觸這個滿清皇帝。到目前為止,他所接觸的最高官員僅僅是永陵總管衙門的一個不入流的小官,前來指派任務的一個筆貼式而已,而他和這個筆貼式總共就說了一句話——小的知道了。更何況就算他能接觸到康熙,也沒有辦法將他殺了,再者就算殺了康熙又有什麽用?如果康熙真的被他殺了,毫無疑問滿清很快就會另立一個皇帝出來。天下想當奴隸的人不多,可是想當皇帝的人卻是數不勝數。因此趙強才不會做這等送死與沒有任何意義的蠢事,他要做的就是等待。因為他相信上天既然讓他穿越到這個時代來,就絕對不是讓他來當奴隸又或者是清朝一日遊的!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趙強一直將這句話作為自己的意誌銘,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衝動,所以在對康熙的龍船投去仇恨的一瞥之後,他很快就恢複平靜,垂下頭後臉上一點也看不出異樣。
直至最後一艘船隻消失在江麵上之後,領隊的清軍副將塔世克才下令吳軍青壯們將砍伐好的大木裝車,準備運往永陵。後天康熙正式祭拜永陵,祭拜之後便要返回關內,這也意味著永陵修繕到此結束,趙強和餘下的四千人可以返回寧古塔和尚陽堡了。
在江邊伐木的這些漢子和在永陵內負責石塊搬運的青壯都是從關外各個發配地抽調過來的吳軍青壯,雖然同為吳軍舊部,可是很多人彼此之間並不相識,因為他們以前也是歸屬於吳軍各個營頭。現在吳軍的將領大多已經戰死或者被清軍俘虜送到北京砍了頭,餘下的多是些低級軍官和普通士兵,自然沒有一個核心人物可以領導他們,而且清軍為了防止這些昔日叛軍相互勾結,在他們滿人的龍興之地惹起什麽事端,便將各地來的青壯打散重新分隊,以百人為一隊分營而居,配以一正一副兩個監工,正監為旗丁或者阿哈擔任,副監則是漢人。趙強所在這個隊的正監是一個叫額哈的旗丁,副監卻是尚陽堡的犯官子弟陳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