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物語:
走出校門,我們告別的不僅僅是學校、老師、同學,我們更應該告別的是自己,曾經的自己,優秀的,抑或是糟糕的自己,讓一切歸零。
都說學曆是求職的敲門磚。的確,從各大招聘會也可以看出,大大小小企業的招聘第一個門檻就是學曆。
正因為如此,追求學曆似乎成了所有人的共同“目標”,尤其是年輕人。於是,重點大學畢業“洋洋得意”;學曆不高的,會在工作之餘進行自考等,意圖為自己鍍金。所有人都覺得,學曆就是競爭力,唯有學曆才能讓自己在社會上立足!
然而,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也許在我們上學時,我們是學生會裏叱吒風雲的人物,是學校中每年獎學金的“種子選手”,抑或是區、市級的優秀學生幹部,是學校的優秀畢業生,可是,這些都不足以成為我們驕傲的資本。要知道,從離開學校的那一刻起,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在新的起點,我們的一切都是空白。在這條新的起跑線上,你和別人之間的距離,遠不如想象中的那樣大。
所以,別想著,自己有一份高學曆就可以傲視群雄。要知道,那些在學習經曆上遠不及我們的人,照樣可以取得比我們高得多的成就。就像下麵這些被我們熟知的人物,他們的學曆,低得讓人不可想象。瑞典化學家、工程師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僅靠家庭教育,卻在16歲時就成了有能力的化學家,後發明黃色炸藥。時至今日,他設立的“諾貝爾獎”仍是世界範圍內的最高獎項;
著名兒童文學家鄭淵潔,隻有小學四年級學曆,卻開創了中國唯一一本由一人單獨撰寫的雜誌——童話大王。2009年,鄭淵潔以年收入2000萬元排名作家富豪榜首位;
李嘉誠,14歲離開學校,年僅22歲就在筲箕灣創辦長江塑膠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