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的六月,三詔詔主終於無法抵抗南詔和李唐的大軍,又是長時間征戰,引發了詔中百姓的不滿,禍起蕭牆,一時民怨沸騰之下,再也無力抵抗南詔王的大軍,忙忙似喪家之犬,急急如漏網之魚,失卻了先祖詔主的威風,一時死走逃亡,盡皆被皮羅閣攻下。
而在此期間,邆賧詔的新一任繼任者也是著實鬧騰了一番,卻是羅顛死後,又有老臣打出柏節夫人的名號,想要東山再起,對抗南詔。皮羅閣以雷霆霹靂手段,直接將其擊潰,卻是一時叫得新詔主顛之托倉皇出逃,最終客死他鄉,邆賧詔徹底覆滅,一舉並入了南詔版圖之中,
至此為止,存續百餘年的烏蠻六詔部族悉數覆滅,盡皆歸一,版圖並入南詔,形成了以洱海為中心的烏蠻政權。其中又是接納了白蠻人和河蠻人,南詔勢力一時急劇擴大,國力雄厚。皮羅閣借此立國,國號為“大蒙”,也是以南詔王族姓氏立下。對外,則是將這一個新興王朝喚作了“南詔國”,一時名傳中原,上達天聽。
而與此同時,西南三教的勢力一時也是有所增長,其中又以佛門增長最多,道家次之,巫教最少。三教之中,佛門所提倡的修緣福報和因果輪回,原本就比較貼近百姓們的生活,順應王化,自然是在皮羅閣的大力宣揚之下,一時流傳廣遠;而道家則是親近自然,靈均老道近些年又是閉關不出,宣傳乏力,卻是借著三清天尊點化南詔土主的故事,也有流傳;至於巫教,本來就是全民信仰,排外性質很強,隻尊崇烏蠻先祖,自然發展也是薄弱些許。
六詔歸一,成就南詔,皮羅閣這邊也是動了別樣心思,一時召集群臣商議,又是遣人上山來請靈均老道駕臨,卻是要商量著遷都,將國都由王舍城遷至洱海邊上,說是南詔地方太過偏遠,不利於統轄如今急劇擴張的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