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開門紅”大戰中,迎來了女人的節日——三月八日,盡管這個“三八”在港片的普及中早已成為了罵人的話,但在部隊這個相對封閉的小社會中,還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它的政治意義遠大於它本身的意義。
這個節日的主體詞,“婦女”,原本是中性的,但是在長期的語境中,這個詞被賦予了一些不那麽體麵、有些土氣的聯想,總是第一先定位到精明潑辣的中年女性身上,或是想到五六十年代,那些有著粗壯的胳膊、堅毅的眼神、體力不亞於男性的“鐵娘子”形象,所以,大家都對這個詞有些避諱。其實,這個詞的含義,無論從內涵還是外延,應該大致等同於“女士”一詞,但“女士”聽起來多時尚,與之相對應的是“先生”,一下子給了人一種衣香鬢影、紅唇禮服的聯想。
這個節日全稱為“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起源於1909年的三月八日,芝加哥女工在這天為爭取政治、經濟上的平等權利而舉行的盛大的遊行示威,說明它本意是一個關於經濟權利、政治權利、工作和勞動權利的節日。
正如無論是聖誕節還是情人節,來到中國,統統以吃的方式來過節一樣,這個三八節,單位領導也安排了與吃相關的各種豐富內容。
雞蛋是局裏統一發的,在“二師兄的肉還沒超過師傅的肉”的那個年代,還是滿滿一袋子,拎起來挺沉的一份實實在在的東西,宿舍三個人的雞蛋加起來,簡直要泛濫成災了,再加上沒有冰箱,所以要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到胃裏,才最安全。
大家便綜合集體智慧,加上有經驗的老同誌的指點,或炒,或煮,或蒸,或煎,相互交流,天天換著花樣吃,最多的時候,雲娜一天吃了十餘個茶葉蛋。
在處裏,三八節的活動,一向是由政委來負責的,每年一過春節,吳政委便把這件事列為新年的第一件重點工作來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