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錯搖搖頭:
“回答不完全對。我當時的回答是從增強秦國國力角度說的,但是沒有說具體的為何能得楚。事隔這麽多年了,君未做深入分析,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辯論沒有通過。”
司馬錯沒有說出正確的答案,趙扶蘇聽了司馬錯的這番話,倒是思考了良久:
“得蜀即得楚!為什麽我沒想到這個呢?蒙驁、趙摻兩路大軍伐楚,是不是也沒有抓住重點呢?”
“這需要重點關注。需要讓白起向司馬錯請教一番。”
趙扶蘇安排了下去,通知司馬錯、白起、蒙驁、趙摻,就如何利用蜀地攻打楚國進行深入研討。
有賢能榜推薦的賢者與鶡冠子辯論。
鶡冠子說:
“有一而有氣,有氣而有意,有意而有圖,有圖而有名,有名而有形,有形而有事,有事而有約。約決而時生,時立而物生。”
“能理解嗎?”
賢者不語。
鶡冠子也不解釋,問賢者:
“春夏秋冬如何知道何時來了?”
賢者答:
“萬物複蘇,春;萬物開始生長,為夏;萬物開始結果,為秋;萬物凋敝,入冬。”
鶡冠子搖搖頭:
“君可知四季何時進入?具體的參照物有沒有?”
“太陽從南往北,經過天赤道麵時為春分;太陽從北往南,經過天赤道麵時為秋分;太陽在極北的位置時為夏至;太陽在極南的位置時為冬至。”
鶡冠子還是搖頭,說了一句:
“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
鶡冠子出題有關君民關係:
“君也者,端神明者;以人為本者也;人者,以聖賢為本者也;聖賢者,以博選為本者也;博選者,以五至為本者也。”
“故北麵而事之,則佰己者至;先趨而後息,先問而後默,則什己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憑幾據杖,指摩而使,則斯役至;樂嗟苦咄,則徒隸之人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