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有兩個內容。第一是向外的:用你的良知施加於萬事萬物,也就是用良知去做事。第二是向內的:就是我們前麵說的光複良知。實際上,這兩個內容在王陽明看來就是一個內容,因為王陽明說心外無物,你去做事時,事就在你心裏,還是在心中光複良知。
不過,王陽明對第一個內容討論得特別多,他曾說,人的良知是不倚仗見聞(心外的事)的,孔子說:“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其實隻是在見聞的細枝末節上尋求,要抓住主幹(內心上用功)。
有弟子就問他:“您居然說見聞是次要的,我不明白,難道見聞可以去掉嗎?”
王陽明說:“你誤會了。實際上我想說的是,良知是和我們與生俱來的,它就在我們心中,所以不可能是從見聞上產生的。但是呢,良知不可能離開見聞。現在有好多人總是在見聞上用功,那就是舍本逐末。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見聞酬酢,雖千頭萬緒,都是良知的作用和流行。如果離開了見聞酬酢,也就無法致良知了。那麽,你說,良知和見聞是不是一件事?因為你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一切見聞,都是你心動後的產物,它在你心內,而你做出了某些行為和決定,就是良知在起作用。”
人是社會的人,不可能離開社會,正如魚不能離開水。人在日常生活中,隻要“見到善的而從之,聽到善的而學習之”,其實就是在致良知。離開了見聞,你的良知是個什麽東西?
既然,我們致良知離不開見聞,那麽,如何致良知呢?
王陽明深情地說了下麵這段話:“你那點良知,正是你自己的行為準則。你的意念所到之處,正確的就知道正確,錯誤的就知道錯誤,不可能有絲毫的隱瞞。隻要你不去欺騙良知,真真切切地依循著良知去做,如此就能存善,如此就能除惡。此處是何等的穩當快樂!這些就是正念頭(格物)的真正秘訣,致良知(致知)的實在功夫。若不仰仗這些真機,如何去正念頭?關於這點,我也是近年才領悟得如此清楚明白的。一開始,我還懷疑僅憑良知肯定會有不足,但經過仔細體會,自然會感覺到沒有一絲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