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黎粟異聞筆記

嶺南詭事

第一章

莫陝北的故事是我爺爺親口對我講的,而他是聽他的父親,也就是我家老太爺說的。

我爺爺叫黎援朝,而我家老太爺的名字,叫做黎炯光。

我爺爺對我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正是我好奇心最強烈的年齡,那時候我總喜歡問“為什麽”或是“後來呢”?

對待莫陝北這個人,我也是這樣問過我爺爺。

“爺爺,那後來呢?”

我爺爺當時陷入了沉思,半晌才回道:“莫陝北一個人到了晉東南找隊伍,卻碰上了39年那場運動,如果晚上個小半年兒回去,或許沒什麽事,可是莫陝北回去的時候,偏偏趕上了39年晉察冀肅反的尾巴,還沒來得及報道,就被保衛處抓了起來,要不是你老太爺舍命相救,或許...也就沒有或許了...”

那時候我對這段曆史毫無興趣,問了兩句,便趴在我爺爺膝頭睡了過去,直到長大成人了,我翻起1939年那段曆史才知道,有些真相或許早已淹沒在曆史的煙塵裏,而那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卻遠沒有莫陝北那麽幸運。

其實我們黎家又何嚐不是,境遇從本質上來說是相同的,隻不過我家遇到那件事兒的時候,是莫陝北到晉東南30年後而已。

我家祖籍在河南,是一個以前叫汝陽的地方,算是當地望族,說起來也是世代書香。

我太爺爺是1908年生人,從縣城到省城,又從省城到北平,差不多讀了20年的書。

20歲那年,在家裏的張羅下,他從北平回鄉成親,雖說是包辦婚姻,可是與我太奶奶卻是一見鍾情,感情極深。

或許是在北平期間受到進步思想的熏陶,成親沒有多久就投身革命,是典型的“三八式幹部”,先是搞政工,後來到管軍事。

那個時候,“建黨幹部”是部隊的“主心骨”,他們雖然文化程度高,但人數少;“紅軍幹部”是部隊的“頂梁柱”,雖然人多,但素質參差不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