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十八年,是黎炯光投身革命的第二年。
因為文化程度的關係,一進入陝北聖地,便被重用。
經過組織層層審查,很快被分配到抗大第一分校擔任教員。
那個時候,“建黨幹部”是部隊的“主心骨”,他們雖然文化程度高,但人數少;“紅軍幹部”是部隊的“頂梁柱”,雖然人多,但素質參差不齊。
黎炯光一進入部隊,就成為這支革命隊伍中的第三梯隊。
他們這些“三八式幹部”懷揣著理想,從祖國各地奔赴陝北延安。
進入抗大的第二年初,黎炯光已經成為抗大一分校六支隊西北抗日青年訓練班的主要負責人,擔任的職務是連指導員。
訓練班裏雖然對外仍稱是學習班,但卻是連隊的建製,那時和黎炯光一起搭班子的連長叫莫陝北。
莫陝北是陝西人,原本不叫這個名字,民國十二年因為家中變故,逃難到西康苗寨,又因為機緣巧合,莫陝北在西康苗寨認識了後來被稱為“部隊締造者之一”的大人物,不久便緊隨著大人物的步伐投身革命,為了讓他思想上更加進步,大人物親自給他改了名字,告訴他緊跟步伐,不忘初心。
因為根紅苗正和這個大人物的關係,莫陝北在部隊上升非常快,沒過幾年就當上了連長,後來被調至六支隊西北抗日青年訓練班擔任連長。
莫陝北和黎炯光兩個人的角色,不同於其他連隊。
莫陝北是軍事主官,本應該脾氣火爆,但他卻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
黎炯光擔任指導員,又出身知識分子,本應該文質彬彬,但卻偏偏粗獷豪放。
雖然角色失調,但陰差陽錯,又能互補,所以兩個人的配合非常默契。
民國二十八年春,駐紮在陝西洛川集訓的西北抗日青年訓練班接到上級指令,“結束集訓,東渡黃河,到晉東南屯留縣支援當地軍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