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執的原因很簡單,他們都想離隊,跟著蔡炳炎的隊伍。
說穿了,就是想替死去的117名學員報仇,他們當然都知道,這樣的決定非常不妥,但這時都顧不得那麽多了。
那117名學員都是自己一手**出來,算是自己的嫡係了,還沒上戰場,就死在了途中,兩個人一個是軍事主官,一個政工幹部,都脫不了幹係。
他們都想讓對方帶著剩餘的學員,趕赴晉東南,自己隨著蔡炳炎的隊伍,追擊中原文俗特遣隊報仇雪恨。
這時他們誰也顧不上麵子了,黎炯光就說莫陝北是軍事主官,哪怕隻剩一名學員,也有責任把他帶到指定地點;而莫陝北的理由是黎炯光是文弱書生,雖然跟蔡炳炎有同學情誼,但上戰場殺敵,那是需要真本事的。
兩個人都知道他們中間必須有一個人帶領隊伍到晉東南,完成任務,並且報告中間經曆的事件始末,不可能同時離隊,所以爭得麵紅耳赤。
蔡炳炎的部隊要離開的時候,兩個人竟決定用最原始的方法,抓鬮決定。
結果黎炯光抓到了“東”,代表帶領學員繼續向東;莫陝北抓到了“西”,代表跟隨蔡炳炎的隊伍向西追擊。
蔡炳炎倒是對莫陝北的加入表示歡迎。
早飯過後,兩支隊伍各奔東西。
讓黎炯光和莫陝北想不到的是,這件事情成為兩個人前程的分水嶺,莫陝北此後再到達晉東南時,經曆的是無窮無盡的內部審查,在之後的曆次運動中,他都首當其衝。
黎炯光帶領剩餘的訓練班學員蒲津古渡口一路繼續東行趕赴晉東南屯留縣,先不去說。
莫陝北掉轉頭,跟著蔡炳炎的隊伍走了回頭路。
按照時間推算,他們和米敬堯的中原文俗特遣隊大致相距20公裏,這一帶山路難行,全力追上,估計要半天多的時間。
好在蔡炳炎從山西出來的時候帶了馬匹,人數又不多,而且畢竟是在自己的地麵兒上,不會像米敬堯那樣,有所顧忌,放緩行軍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