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明江山:1368之前的朱元璋

轉眼間就到了至正二十一年(即龍鳳七年,1361)的正月,小明王方麵鑒於元璋在南線取得的輝煌戰績,也不得不有所表示,於是加封他為“吳國公”。

元璋於是乘機提拔同僉常遇春為中書省參政,僉院鄧愈也被任命為中書省參政,但仍兼僉行樞密院事,總製各翼軍馬。

按照元朝的行省製度,一省的最高決策層通常都是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參知政事等六七人組成。不過元璋麾下的這些武將隻是霸占著主要官職而已,實際負責行政事務的還是留守應天的一應文官。此時,主要是考慮到這些文臣功微位卑,且未必可靠,暫時還不宜給他們安排較高的職位,需要一步步提拔。

其實,元璋之所以不敢擺脫小明王以自立,還有一重顧慮,便是來自邵榮、郭天爵等人,假如他想像陳友諒一樣早正大位,就得先擺平邵榮等人,因為這些人對於元璋榮登大寶是不會服氣的,那就意味著彼此徹底成了君臣關係——他們的翻身空間就完全被堵死了。

因此元璋晉封吳國公的消息傳來後,邵榮便對心腹趙繼祖說道:“那個主兒的位置如今越來越高了,下一步就要封王了,一旦他成了王,我們的關係就成了君臣,如果再行忤逆,就是謀逆了,名聲上不好聽!而在此之前,他心知我等會不服,那時定要加緊對付我們!與其等到他來對付我們,不如我們早早下手為好,拚個你死我活,也算不白白起事了一場!”邵榮沒有說出的話是,一旦不幸失敗,就去西投陳友諒或者東投張士誠。

趙繼祖憤憤不平道:“我等在外麵常年奮戰,不能與妻子兒女相聚,他倒好,整日躲在應天,妻妾、兒女成群,享盡天倫之樂!想到這裏,我就不服!”

“好!如今我們手上隻有這十多萬人馬,隻能在方便的時候下手,擒賊擒王。以後大家就準備起來,隻要看準了時機,就立刻行動。就算我們成不了大業,他姓朱的也別想成。”邵榮決絕道,從此後他們就開始了積極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