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文命導江,到了雲夢大澤的南岸,南望衡山,挺奇拔秀,鬱鬱蔥蔥,想道:“這次指點我向昆侖山去乞息土,純是衡山神丹靈峙之力,如今既到了這裏,應該上去謝謝他。”於是帶了眾人徑上衡山而來。這次經行情形與從前大不相同,從前水勢彌漫,或則沮洳難行,現在陸地已經畢露,不用拖船過坳了。可是到了那日遇見丹靈峙的地方,那丹靈峙竟不出來迎接。
文命登到最高峰,備了牲醴,謹敬祭過,倦而休息。暗想:“我治水僥幸有十分之七八成功,此山甚高,我何妨作文刻石,立在上麵,做個紀念呢?”想罷,就和皋陶、伯益等商量,斟酌作了一篇文字,又商量刻在什麽地方。後來選了一座山峰,就將這篇文字刻在上麵,文曰:
承帝曰嗟!翼輔佐卿,洲渚與登,鳥獸之門,參身宏流,而明發爾興,久旅忘家,宿嶽麓庭,智營形析,心罔弗辰,往來平定,華嶽太衡宗,疏事裒勞,餘仲禋,鬱塞昏徙,南瀆衍亨,衣製食備,萬國其寧,竄舞永奔。
共總七十七個字,文既奇古,若可解,若不可解,字亦成蝌蚪形,不可辨認。上文所述,是經過多少名人辨認出來的,究竟錯與不錯,亦不可知。因為它刻在一座岣嶁山上,所以曆代就叫它岣嶁碑,要算我們中國最古的古碑了。
且說文命因為要刻這個碑,所以在衡山上多住幾日,一日,正在那裏看石工刻石,忽報朝中有使臣到來。文命慌忙迎接,原來是篯鏗,滿身素服。文命非常詫異,仔細一問,原來帝堯知道南方水患已平,三苗國已滅,不忘記那老祝融的遺言,叫他孫子扶著他的靈柩前來擇地安葬。
文命一想:“他正是要殺我父的仇人。”雖則為公不為私,不敢計較,但是心上不免非常痛苦,過了一回,才勉強敷衍了一番。篯鏗看岣嶁峰前地形甚好,就擇了一塊地,將他祖父葬好,匆匆歸去。後來過了千年,在春秋楚靈王時,岣嶁峰一部分忽然崩潰,那老祝融的墳亦從此毀壞,在他墳內得到一張營丘九頭圖,想係當時殉葬之物,然而不知道有什麽用處,閑話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