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華朝全國各地都在大搞科技創新、工業革命、製度改革的時候,一些不適應新時代、新環境的老人,也在逐漸退出曆史舞台。
這是一個時代的更迭,也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盡管他們曾經為華朝的建立和發展立下過汗馬功勞,但歲月的車輪從未停止過轉動,這些老人無法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退出曆史舞台就成了必然。
在華朝如今日新月異的改革中,新一代的人才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他們帶著新的思想和理念,推動著華朝不斷向前。
但老人的退休,並不是被拋棄,而是回家享受天倫之樂。無論皇帝還是朝廷,都不會忘記他們為華朝開疆拓土、建設家園的功勞。
某個夏初的早上,陽光明媚,微風不燥。在皇宮的深處,得到過張循特別吩咐的禁衛軍軍長高寧,將一個老兵的退役信息小心翼翼地遞交給了張循。這份信息雖然簡單,但卻承載著厚重的曆史和情感。
趙辛,這個名字對於張循來說,不僅僅是一個老兵那麽簡單。
他是太平前十年(184年)就跟隨張循的失地農民,是黃巾起義中的一名普通士卒。
在那場風起雲湧的起義中,趙辛等老部下與張循並肩作戰,共同經曆了生死考驗。黃巾起義失敗後,他們又一起逃往並州太行山,經曆了張循最落魄的時刻,那時張循的部下僅剩幾十人,處境窘迫至極。
然而,正是那段艱難困苦的歲月,鑄就了趙辛這些老部下與張循之間深厚的情誼。
趙辛親自參與並見證了張循在最低穀一步步崛起,從三公將軍投夢、攻占陸家莊、慮虒縣,到打敗南匈奴、鮮卑兩萬北狄聯軍,占領並州,接收青州黃巾,斬殺曹操,占領兗州、司隸州,一直到登基為帝,統一全國,開疆拓土,萬國來朝的輝煌曆程。
而他趙辛,也從最初張循手下大字不識一個的普通農民士兵,一步步成長到如今禁衛軍正六品副營長的位置,為皇帝張循拱衛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