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樓蘭之後,距離不遠的且末、小宛兩國見風轉舵,未做絲毫抵抗,便歸順了華朝。
這兩國本就地處偏遠,國力孱弱,麵對華朝強大的軍事壓力,選擇歸順無疑是明智之舉。華朝也順勢而為,設立了且末、小宛兩縣,由各自的國王擔任縣長,歸屬於新建的樓蘭郡管轄。
此舉不僅鞏固了華朝在樓蘭周邊地區的統治地位,還恰好成為了華朝八一國慶節的獻禮,象征著國家的繁榮昌盛。
隨著地方政務的平穩過渡,接收吏治的華朝官員與地方城防軍、巡捕隊陸續抵達,開始接手且末、小宛兩地的治理工作。呂布等人率領的主力部隊則並未停歇,他們繼續向西挺進,穿越且末、小宛,直指精絕國境。
精絕國,一個位於絲綢之路南道上的小城邦,城小人稀,人口不過萬餘,兵力更是不足千人。國王早逝後,留下年幼的子嗣和一位王後——娜依莎。娜依莎以精絕女王的身份,毅然挑起了治理國家的重擔。然而,麵對華朝四萬大軍的壓境,她心中雖有不甘,卻也深知力量懸殊。
手下的將領們,無論是都尉還是將軍,都紛紛勸說她放棄抵抗,開城投降。他們深知,以精絕國的實力,根本無法與華朝相抗衡。加之樓蘭國王且末延負隅頑抗被公審處斬的消息傳來,娜依莎更加明白,抵抗隻會帶來無謂的犧牲。
為了保全自己和孩子,以及精絕城中的無辜百姓,娜依莎最終做出了明智的選擇。她打開城門,迎接華朝的軍隊,從而保留了精絕一脈。華朝也並未為難她,反而任命她為精絕縣的縣長,暫時歸屬於樓蘭郡管理。
這一舉措,不僅彰顯了華朝的寬容與大度,也體現了其對西域各國的懷柔政策。
樓蘭國王且末延的悲慘結局,成為了西域各國君主心中的警鍾。他們深知,與華朝對抗無異於以卵擊石,因此紛紛選擇了望風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