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得知漢王在背後搗鬼、導致沐家軍平叛失敗時,心中充滿了憤怒和失望。他意識到,漢王的野心和自私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大明的穩定和繁榮。
與此同時,朱棣也對太子的婦人之仁感到深深的失望。他深知,作為未來的皇帝,太子必須擁有果斷和決絕的品質。然而,在麵對漢王的挑釁和叛亂時,太子卻顯得過於軟弱和猶豫。這讓朱棣不禁擔心起太子的未來和大明江山的前途。他開始懷疑,太子是否真的能夠承擔起治理國家的重任。
然而,當朱棣聽說朱高燧主動請纓前往北京、並且隻帶了一個於謙時,他心中不禁感到震驚和欣慰。他震驚於朱高燧的勇氣和擔當,欣慰於他終於看到了一個像自己一樣的兒子。朱棣深知,鎮守國門是一項艱巨而重要的任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智慧。而朱高燧的主動請纓,無疑展現了他的這些品質。他開始對朱高燧刮目相看,認為他或許能夠成為大明未來的棟梁之才。
更讓朱棣驚歎的是,朱高燧竟然在臨行前釋放了解縉,並且贏得了他的感激和支持。原本,朱棣是打算將釋放解縉這個邀買人心的機會留給朱瞻基的。然而,他沒想到朱高燧竟然會如此機智地搶先一步。這讓朱棣對朱高燧的智謀和眼光更加讚賞。他開始意識到,這個兒子或許比他想象中更加出色和有能力。
漢王和朱高燧幾乎是同時離開南京的。他們各自率領著大軍,沿著不同的路線前往各自的目的地。然而,在郊外分別之際,漢王卻再次對朱高燧進行了威逼利誘。他試圖說服朱高燧與他聯手,共同推翻太子的統治。然而,朱高燧卻堅定地拒絕了他的提議。
“二哥,你此言差矣。”朱高燧的聲音堅定而有力,“我此去北京,是為了鎮守國門、保護大明江山。至於你的計劃,我恕難從命。我深知皇權鬥爭的殘酷和複雜,但我更相信,隻有通過正當的途徑和努力,才能真正贏得父皇的青睞和百姓的擁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