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前的晚上,慶祝國慶的文藝晚會在中學的禮堂裏舉行。民族服裝與青花漢服豔麗綻放,贛南民歌與新疆歌舞珠聯璧合,民族老師與支教師生同台獻藝……人間最美的舞台,莫過於多民族的人們笑在一起,舉案齊眉,相親相融,美美與共。幅員遼闊的中國,雖然地分南北,人有長幼,但共同的國慶,共同的節日,共同的歡樂,深深地感染著支教的老師們。
祖國強盛,民族團結,吳娥的體會從來沒有像今天晚上如此深切。無論是贛南的中小學,還是河南的大學,吳娥參加過多少熱鬧的晚會,小到班級的,大到全城的,但都不如阿克陶這個熱鬧的大禮堂,多姿多彩,燈火閃爍。庫爾班的手風琴獨奏《啊朋友再見》,羅娟獨唱的《紅井水》,幼兒園孩子們舞蹈《風雪邊疆》,中學生舞蹈《英雄史詩》,讓吳娥既為新疆師生的多才多藝而感歎,更為民族藝術的交融碰撞而鼓舞。
聯歡會後,吳娥找到了羅娟,說是準備一起去上街逛逛,找一家茶飲店坐坐。羅娟答應了,但是說得等一會兒,她要先去學生宿舍走走,與孩子們聊聊天。明天就是國慶假期,有些孩子要回老家,比如穆和麗莎,要回庫倫鄉去跟著卡巴依老師說唱《瑪納斯》,羅娟為卡巴依老師和穆和麗莎的爸爸準備了一份小禮物,同時為穆和麗莎買的衣服也順便送給她。
吳娥知道,這是支教老師的規定動作之一,就是與少數民族的學生結對,當孩子們的臨時家長。這些孩子有的遠離草原,在學校的生活和學習需要親情溫暖和老師照顧,而支教老師也可以借此了解新疆孩子的內心世界和家庭情況。領隊還發起了內地學校捐衣捐物的活動,但老師們都願意自己為特定的結對孩子再買一身新衣裳。吳娥在支教的幼兒園,雖然沒有需要結對的住宿生,但也有家訪慰問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