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帕米爾的風

第12章 草原

晚上十點的阿克陶,依然燈火燦爛。小城的商店為國慶假期的到來做足了準備。音響還沒有關熄,內地風靡的流行歌曲和新疆特有的民族歌曲交替響起,讓西極邊城顯得既古老又年輕。一批批青年人從奶茶店進進出出。奶茶店,成為城市文明的一個象征,一個符號。

王勇吸了一口珍珠奶茶,對著兩位年輕的贛南老鄉一聲長歎,說,就在這進進出出的年輕人的,我敢肯定,有好多來自恰爾隆的牧民。恰爾隆鄉是阿克陶最邊遠的牧鄉之一,在二千餘平方公裏的土地上,隻有五六千居民,這還隻是戶籍人口,並不是長駐的牧民。這是典型的地廣人稀,你能想象,一平方公裏土地上隻有三兩個人的情景嗎?這就是恰爾隆。

吳娥說,我能想象,在我老家的群山之中,在梅江邊的深山之中,好多村落也是隻有三兩戶人家了。再說,幾百年以前,我們客家人不也是喜歡這樣的深山老林嗎?人口增長是後來的事情。

王勇說,是啊,鄉村的人哪裏去了?進城去了。恰爾隆呢?也是。恰爾隆,在柯爾克孜語中,就是四條溝穀匯合的地方,你可以想象那種高原的樣子吧,溝穀林立,草場散落。那裏隻有一所小學,沒有初中,所以我們每年開學都開提前去那裏收學生,就是一個個牧場接孩子進城上中學。

吳娥問,現在不是好多牧民變居民了嗎?恰爾隆的孩子們,也進城了吧?要接的不多了吧?

王勇說,是的,自從五年前實施扶貧搬遷計劃後,恰爾隆大部分牧民陸續成為移民,搬遷到昆侖佳苑裏了。我第一年支教時去恰爾隆牧場接孩子,拉了兩個大巴,九十多號人,今年去,就隻有十來個人了。

羅娟說,昆侖佳苑和絲路佳苑,再加上以前我們江西援建的和諧社區,讓阿克陶長大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