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芸翻出幾本厚厚的藝術相冊,裏麵全是雨萱的照片。滿月時拍了第一套,往後每年生日前都要拍一套。
照片裏的雨萱穿著各式禮服,擺出十分標準的可愛姿勢,露出平時不常見的表情,漂亮卻不自然,像是別人的孩子。
用這樣華麗而陌生的照片製作童年相冊,雨萱真能獲得快樂的體驗嗎?
她又找出舊手機充上電,打開圖片庫,回憶變得鮮活起來。
那個粉嘟嘟的小肉球是她,啃著牙膠、口水直流的也是她……一歲時蹣跚學步,兩歲時采摘草莓,三歲時第一次看到大海……生活中真實的瞬間被馮芸一一記錄下來。
四歲以後,興趣班老師發來的上課照片和各種才藝展示照片占據了相冊的大部分,還有一些雨萱登台表演和得獎的照片。她對女兒的關注漸漸從女兒本身轉移到她的“高光時刻”。
那些成就是她期望女兒達成的,從來沒有問過她願不願意,這不正是母親對自己做的事情嗎?更可怕的是,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覺間發生的。新的覺察令她不寒而栗。
母親對她的撫養方式,潛移默化地變成她的觀念,所以她自然而然會以相似的方式培養女兒,把她變成另一個自己。
原來,親子關係代際傳遞的根源竟在這裏。所以楊礫變成了他的父親,而她也差點變成自己的母親。
馮芸意識到,若要破除魔咒,必須先改變自己。
她抬眼望向擺在客廳裏的電鋼琴。原本計劃雨萱暑假考級時換成真鋼琴,品牌和型號都看好了。但是孩子得了緘默症後,所有的興趣班都暫停了,包括鋼琴課。
雨萱病好後,馮芸沒有繼續讓她上興趣班。譚銘之變成她的啟蒙老師,帶著她親近小動物、接觸大自然,在日常生活點滴中尋找快樂之源。雨萱肉眼可見地變得開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