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被聘任為理學院教研室的研究員,直接跨過‘副研究員’級別,直接享受正高級薪資待遇,王浩成為了西海大學教職工群體的焦點人物。
同時,也有很多學生知道了王浩。
學校裏的老師‘跨級別’晉升,很難引起學生的關注,但‘跨級別’晉升的老師,是自己認識的老師就不一樣了。
本科大二應用數學、物理係等好幾個專業,還包括研一數學專業的學生,都知道王浩被學校破格聘任的事情,私下裏也少不了討論幾句。
結果就有學生到往上發微薄、發帖說,“我們大學簽了個神仙,來大學一個多月,發表了七篇SCI論文,公告上說,直接從講師跨級別享受正高待遇……”
“關鍵是,他正是我的《偏微分方程》課老師,而且超嚴厲的!”
“真的是超超超超……嚴厲!”
後麵當然不重要。
其他人不會在意大學老師嚴厲不嚴厲,他們關注的是前麵的‘一個多月七篇SCI’,就有好多人回複說,“一個半月,七篇SCI?不是開玩笑吧?”
“我找到西海大學的公告了,還真是,七篇SCI!”
“一個月七篇SCI,都是發表在他家開的學術期刊上嗎?”
“一個月七篇,肯定灌水!”
“現在高校職稱晉升隻看論文,一個半月發表七篇SCI,竟然能直接享受正高待遇,聽起來也有點魔幻了……”
“我敢肯定,這個老師不簡單啊!”
本來學生發帖、發博,就隻有說一下事情,有人回複也引起不了熱議,後來就有個網絡大V,專注於社會新聞評論的博主,寫了一片‘抨擊唯論文主義學術風’的文章,怒斥以論文數量評職稱害人。
前麵倒還是很正常的,說了一下教育部最新的政策,不能單獨以論文做職稱晉升的評價條件。
然後話題一轉,說有的高校已經開始轉變,舉例了首都大學、東港大學、鄭陽大學等等等,後來就說大部分高校,還沒有出台相應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