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DOM FOR ROBOTS.
[新加坡]維娜·傑敏·普拉薩德 Vina Jie-Min Prasad 著
耿輝 譯
二次元機器人的粉絲修養。
追番、混圈、寫同人、創作小論文,
一個都不能少
作者維娜·傑敏·普拉薩德,是一名來自新加坡的科幻作家,她曾多次入圍星雲獎、雨果獎、坎貝爾獎等獎項,本篇作品獲得了2018年星雲獎與雨果獎提名。
電腦太郎對動畫劇集《超次元曲率檔案》(超次元 ワープ レコード)沒有感覺。畢竟,電腦太郎沒有安裝任何情感電路,在本質上無法體驗“興奮”“厭惡”或“沮喪”的感覺。讓電腦太郎“對《超次元曲率檔案》第七集感到興奮”“對每一集動畫片較短的播放時長感到厭惡”或者“對下周五還要很久到來而感到沮喪”,是完全不可能的。
電腦太郎檢查了自己的內部時鍾以及流媒體網站的倒計時頁麵,距離周五淩晨兩點(日本標準時間)還有22小時5分46.012秒。邏輯上,他清楚時間最有可能以正常的速率流逝。西馬克機器人技術博物館並不毗鄰黑洞,所以幾乎不可能發生時間膨脹。他不停檢查內部時鍾以對比播出倒計時的行為,並不存在任何科學目的。
五十毫秒之後,電腦太郎又查看了下倒計時頁麵。
西馬克機器人技術博物館的紀念明信片套裝(十五美元一套十二張)這樣描述電腦太郎:“已知的唯一具有感知能力的機器人,由卡雷爾·阿爾奎斯特博士製造於1954年,用於擔任他的實驗助手。據悉,沒有任何科學家設法再造出阿爾奎斯特博士的發明,其鋼結構、方塊身體和鉗爪設計具有那個時代的特征。”在這段介紹下方,用小字印著對阿爾奎斯特遺產繼承人慷慨捐贈的感謝。
在博物館,電腦太郎被看作一件古董,是《過去與現在的機器人技術》這一主題的關鍵角色,作為“過去”的一個實例展現出來。主持人介紹完機器人技術,電腦太郎出現在台上,回答來自觀眾的四個標準問題,以展現他的感知能力,然後退後把舞台讓給之後的表演——仿生機器人鐵男的霹靂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