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是中國百年屈辱近代史的開端。在此之前,驕傲自大的中國士大夫一向喜歡宣稱中國是天朝上國,周圍的小國都是蠻夷,必須臣服於中國這個所謂的世界中心。然而,在1840年開始的這場充滿血腥的鴉片戰爭中,中國軍隊,無論是滿洲鐵騎,還是綠營精兵,在來自遙遠小島上的英國人造的堅船利炮麵前,都是那麽的不堪一擊!這對當時的士大夫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衝擊,傳統的華夷觀念受到嚴重的挑戰,而近代化的新觀念還需要許多年才能深入精英階層的頭腦中。
早在鴉片戰爭爆發前,清政府內部就鴉片泛濫、白銀外流一事,就有所謂的嚴禁派和弛禁派之爭。嚴禁派主張采取一切措施,甚至不惜一戰,也要一次性徹底根除煙患。弛禁派主張暫緩禁煙,允許內地人民自由種植罌粟提煉鴉片,以對抗英國的鴉片輸入,減少白銀外流。在鴉片戰爭爆發後,原來的嚴禁派就變成了主戰派,而弛禁派就變成了妥協派。主戰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林則徐,而妥協派的代表人物正是曾國藩的恩師穆彰阿。
考慮到此時的曾國藩和穆彰阿的密切關係,我們在考察曾國藩對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態度的時候,不得不考慮穆彰阿的影響。
總的來說,曾國藩對於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態度,有一個變化的過程。期初,他和一般中國人一樣,對英國的侵略感到很憤懣,相信中國軍隊能夠迅速擊敗侵略者。
1842年5月,英軍放棄寧波,集中兵力向北進犯。5月18日,攻陷戰略要地浙江平湖乍浦鎮。6月16日又發起吳淞戰役,江南提督陳化成陣亡。此後,英軍沿著長江向西進犯,妄圖切斷中國內陸交通的大動脈京杭大運河。
曾國藩在6月5日給祖父母的信中說:“英國人去年攻占寧波府和定海、鎮海兩縣,今年退出寧波,攻占乍浦,真是太可恨了。京城人心安定,就像沒事的時候一樣。看來,這些英國人很快就會被我們徹底消滅的。”可見,這時候的曾國藩對中國軍隊的戰鬥力還是充滿自信的,並沒有料到日後的慘敗。這基本上就是議和之前曾國藩對鴉片戰爭的態度,其中並沒有透露出任何妥協求和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