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回前半回把晴雯這個藝術形象塑造得更加豐滿生動,古本裏這一回前麵留下了一條重要的脂硯齋批語,其中前半句是針對頭半回故事的:“撕扇子是以不知情之物,供嬌嗔不知情時之人一笑,所謂情不情。”關於“情不情”我已經詮釋過多次,不再贅言。這前半回是好懂的。
第三十一回後半回,表麵文字也不難懂,關鍵是諸多古本後半回的回目都是“因麒麟伏白首雙星”,這就難懂了。回前的那條批語針對後半回說:“金玉姻緣已定,又寫一金麒麟,是間色法也,何顰兒為其所惑,故顰兒謂情情。”脂硯齋寫這些批語時已經看到了八十回後的內容,她在另一處批語裏告訴我們,全書最後有《情榜》,而且榜上的角色還都各有考語,“情不情”是寶玉的考語,黛玉的考語則是“情情”。這後半句批語的意思展開來細說就是:從總體情節設計上,金玉姻緣,就是寶玉和寶釵的婚姻,是已經安排好了的(就是說盡管寶玉、黛玉互愛,賈母是堅強後盾,但到頭來,賈母咽氣後,王夫人還是終於包辦了二寶的婚姻),這本來已經是很出色的情節設計了,可是作者不畏難,像運用繪畫上的“間色法”一樣,偏又設計出了一個金麒麟來,讓黛玉更加憂愁哀怨。寶釵的一個金鎖已經令她耿耿於懷,忽然又出現了史湘雲的金麒麟,而且寶玉偏又得到一個,成為一對金麒麟,難怪黛玉被“金”迷惑得失神落魄。黛玉的感情,隻用在寶玉一個人身上,也就是說,她的感情隻賦予相應的感情,因此在《情榜》上,黛玉的考語是“情情”。
繪畫上的“間色法”,簡單來說,就是在一種顏色裏,除了使用“正色”,還能並行地使用跟它同屬一個範疇的“偏色”。比如已經有了黃金色,卻還使用亮金色,這樣運色,當然需要非常高的技巧才能讓人不感到亂,而隻覺得精妙。書裏從第八回就告訴讀者,有“金玉姻緣”之說,圍繞著這個說法,已經展開了很多矛盾,到這第三十一回那矛盾並未得到解決,可是曹雪芹卻又寫出了另一個潛在的“金玉姻緣”,這就是文章上的“間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