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罪案筆錄

第四章 革命·民國司法第一案

公元一九一一年,是中國的辛亥年。這年十月後,一條消息傳到了蘇北的小城淮安——革命啦!讓全城的紳商農工很吃驚。

一、悠悠小城

淮安城,是座石頭城。早在春秋戰國時,吳王夫差想北上征伐齊國,便修了一條從揚州到蘇北末口小鎮的水道邗溝。這條邗溝,就是大運河的前身。邗溝北邊的末口,就興起了淮安城的前身北辰鎮。

到了隋煬帝時,他開挖起南北大運河來,邗溝納入了南北大運河之中,北辰鎮也成了大運河的南北中樞,繁華成了一座城市,叫了楚州,又叫了淮安府,與大運河上的揚州、蘇州和杭州,並稱“東南四都”。明代高僧、《永樂大典》主纂姚廣孝有詩為證:“襟吳帶楚客多遊,壯麗東南第一州。”

淮安城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大運河從揚州一路走來,到了山陽灣,遠遠就可以看到高大的旗杆,上麵飄揚著淮安榷關的黃龍大旗。這就是到淮安城(府)了。這裏有淮安的西門。西門是水門。一般人到此,便下得船來,拾階而上。這時就到了一條石板街——榷關所在的河下古鎮。鎮很大,橫豎各五條石板街道。淮安是個蘇北平原上的城市,無山,更不產石頭。是鎮上的大鹽商鮑立民倡議,每船北上回來,都帶一塊條石壓船,船到淮安榷關,便將石頭卸到古鎮上來。某天,終於湊夠了數字,鮑立民便出錢雇工,將古鎮的十條路都鋪成了豪華的石板路。

淮安城裏與水門通著的是三縱三橫的水渠。一般人家,就沿水渠蓋屋,平日裏洗菜淘米,洗衣浣紗乃至釣魚納涼就都在了水邊。官宦富商人家,就擇一塊地,挖一大池,將水渠裏的水引去,成一小湖,種上荷花,修起祠堂,再用磚牆圍起來,裏麵蓋起樓閣,這私家花園就像鮮花一般,在淮安城裏一處接一處地盛開起來。要吃米了,叫仆人到水門外吆喝一聲,便有糧船一搖一擺地劃進水門,沿著水渠向私家花園開去。船沿渠走時,渠邊的百姓人家也會上來買米。大富人家的仆人並不刁難。這裏富家多文化人,光舉人就出200來人,狀元、榜眼、探花也出了好幾個,都親民愛民得很。知道小戶人家吃不了多少米,船家順手賣一些給他們也無礙自己家的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