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杆子幫做生意講究“和為貴、信為本、巧取利、守商道”,自古定下兩大商規:一是言無二價,二是貨品地道。怎麽叫言無二價呢?跟他們做生意,沒有漫天要價就地還錢那麽一說,出貨進貨一口價,絕對是實打實的,好比說你拿來一張皮貨,本該值五十兩銀子,你開口要一百兩,我不駁你,按一百兩銀子來收,你下得去手我就忍得了疼,但是隻這一錘子買賣,下次你的東西再好、賣得再怎麽便宜,我也不跟你做生意了,買賣雙方講究誠信,賺錢賺在明處。二是做買賣的常說一個“地道”,地是產地,貨品要看產地,道指進貨的渠道,有這兩樣才是有根底的上等貨。杆子幫關外的總號設在羅圈坨子,天暖開了江,乘船過河、南來北去、推車打擔的絡繹不絕。夥計們分頭用騾馬馱上保定醬菜、高陽棉布、安平羅網、安國藥材、羅鍋香油、針頭線腦之類的雜貨,雇個獵戶引路,一邊搖晃撥浪鼓,一邊“嗬嗬咧咧”地吆喝著,翻山越嶺到處叫賣。江對岸還有一處高麗人的市集,不受大清管束,可以換到上等山貨,杆子幫的行商有時也乘船渡江,去那邊做買賣。
入了冬大雪封山,關外的地戶、獵戶、參戶、珠戶全歇了,杆子幫的各路行商,陸續在羅圈坨子聚齊,當地分布著多處水泡子、江汊子,整個冬天都有打冰魚的,聚集了十幾夥大大小小的魚幫。進京送臘月門的貢品之中,少不了江裏的鰉魚,關外又叫“大懷頭”,魚身可以長到七八尺,大嘴叉子一尺多寬,一尾重達百餘斤,通體無鱗,肉質堪與燕窩媲美,尤其是江麵封凍之後最為肥嫩。等那老泡煙兒雪一起,江上灰茫茫一片凍霧,就到了打冰魚的時候。行商們便在江邊戳起杆子,擺出琳琅滿目的各類貨品,開上三十天“杆子集”,直至送貢品的大車隊收齊了鰉魚,再一同開拔入關。杆子集熱鬧非凡,遠近周圍的參戶、獵戶、珠戶以及戍邊的軍戶眷屬,都帶著存了一年的棒槌[1]、皮張、鹿茸、鹿鞭前來趕集。江上的魚幫也在大集上賣魚,從江裏打來的三花五羅、十八子、七十二雜魚[2],凍得梆硬梆硬的,在冰麵上堆成一座座小山似的魚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