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白猿客棧

第五章:人鬼瞰重關

三天後,陰山古刹。

陰陽家的那幾個門人雖然受了傷,卻不至於要命,被魁爺帶回了終南山,也算了有了個歸宿,唐駒帶著須彌,不告而別,不知所往,我們辭別了魁爺,再次踏上了遠行的路,

陰山的山路本就崎嶇,下山的路更是曲折回環,陸龜年趕車的技術極差,我坐在馬車上強忍住胸腔裏幹嘔的衝動,翻開了手心,裏麵躺著的那枚龍符,此刻正泛著柔和的銅光。

我已經試了無數遍了,這龍符上的字,隻有我能看到,梁戰、根叔、眉姐看到的隻是斑斑的銅鏽,隻有的我的眼睛,能看到上麵紫色紋繪的二十四個小篆字,這不僅讓我想起了公輸家後宅的那座翡翠閣,東麵牆上被人刻了兩行小字——“鬼手佛煙張三眼、水袖蓑衣不老生!”那十四個字,除了我,也是沒有人看得見的……

我調整了一下龍符的角度,將上麵那二十四個字排列好了順序,默默的記在了心裏:

“潛昆侖之峻極,出積石之嵯峨,訪背屍之鬼狸,尋九幽之龍宮。”

前兩句是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的詩:“潛昆侖之峻極兮,出積石之嵯峨。”說的是黃河源頭。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沒有等高線繪圖,也沒有精密複雜的製圖工具,對地理考察的準確度,是存在一定誤差的,再加上時間變遷,星移鬥轉,很多地貌的改變早已是滄海桑田,所以,想找古人留下的線索,關於黃河源的定位,一定要以古人的記載為準。

曆史上最早有關黃河源的記載是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之說。所指“積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即積石山。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與李道宗奉命征擊吐穀渾,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達柏海(即紮陵湖)望積石山,觀覽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