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嶽南:中國考古探秘紀實文學叢書(全11冊)

遲到的報告

當趙其昌、王岩來到定陵,同定陵的青年考古工作者王秀玲找到文物倉庫保管員李亞娟,李亞娟拿出當年被稱作“變天帳”的發掘原始資料時,不禁大為震驚。幾百份資料,數千幅照片特別是那幾大冊現場記錄,曆20年滄桑竟完好無損,這不能不算作是不幸之中的大幸!

李亞娟原是北京市一位普通的家庭婦女。1958年定陵出土器物在神武門展覽時,被臨時招聘為解說員,以後便來到定陵博物館負責倉庫管理工作。在大多數人失去理智的“文革”狂潮中,李亞娟始終以清醒的頭腦,不惜代價以盡職責。當萬曆帝後的屍骨在無奈中被迫交出時,隨著升騰的火焰和飄緲的塵灰,她曾流下過痛苦的淚水。也就在那時,她下定決心,要以生命作代價,保住倉庫中的一切器物。“造反派”火燒屍骨後,曾多次威逼她交出萬曆帝後的服飾、金冠。她被打得口鼻流血,幾次昏倒在倉庫門前,但她卻以難以想象的意誌與精神,使這些稀世珍寶免遭劫難。盡管她家裏有四個孩子,其中一個患先天癡呆症,需要照料。但在1966至1968年形勢最嚴峻的三年中,她幾乎和家中斷絕了來往,一個人孤零零地住在定陵博物館,日夜守護倉庫,使造反派無可奈何。隨著形勢的好轉,她又開始對倉庫中的器物進行整理,並采取力所能及的保護措施。數千幅照片底版,正是在她不斷的晾曬和保護下,才完好如初沒有出現發黃變質現象。

李亞娟隻是一個具有初中文化的女性,對於文物的保護與管理,則是出於職責的考慮,未必來源於對中國文化的深層認識。直到1985年她患肺癌去世時,仍是一個普通的倉庫保管員。通觀她的人生經曆,的確是極為平凡的,就像江河湖海中的一滴水珠,沒有騰起過壯闊的波瀾,也沒有留下洪大的聲響。但從某種意義上講,她又是一位偉大的女性。事實上,也正是像她這樣的“小人物”,在共和國艱難的進程中,胼手胝足,用熱血和赤誠默默地書寫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