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3年,王陽明參加會試,名落孫山。他的朋友們都心急火燎地來安慰他,卻發現他麵色如常,毫無落第的悲傷。王陽明笑著對他們說:“我落第,你們卻動心。”朋友們大為尷尬。
三年後,王陽明在會試中二度落榜,朋友們發了羊癲瘋似的跑來安慰他。這一次,他們勢在必得,非要看到王陽明痛哭流涕。為了計劃順利,他們還特意找了幾個落第的朋友,悲傷號啕,烘托氣氛,勾引出王陽明的傷心來。
但這一次,他們又大失所望。王陽明不動聲色地看著啜泣的落第舉子,平靜地說道:“你們都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動心為恥。”
落第無所謂,動心才是個問題。此心不動,是陽明心學的目標之一,也是一種人生境界。此心不動,方能在麵對各種情境時方寸不亂,應對自如。就如阿基米德“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的那個“支點”,豈止是能撬動地球,它能撬動天地萬物。
但是,要養成此心不動,殊非易事。我們常常會受到外界的各種刺激,比如無人不曾經曆過的“毀謗”。
有人問王陽明:“孔子那樣的聖人,怎麽也會受到別人的毀謗,而且還那麽多?”
孔子受人毀謗的確很多,時人對他潑了太多冷水和髒水,最有名的髒水就是“喪家犬”。按一般的見解,如孔子這樣的聖人應該是萬民敬仰,天下俯首的,為他歌功頌德還來不及,怎麽會毀謗他呢?
王陽明解釋道:“毀謗是從外麵來的,聖人也避免不了。”
弟子大惑:“您不是說心外無事嗎?毀謗就是一事,怎麽是從外麵來的?”
王陽明正色道:“我說心外無事,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你別去當庸人,沒有說別人不是庸人。管好你自己的心和嘴,你怎能管住別人的心和嘴?”
眾弟子大為驚悚。王陽明緩和了語氣接著說道:“人隻應注重自身修養,若自己的的確確是一個聖賢,縱然世人都毀謗他,也不能說倒他。這就如同浮雲遮日,如何能損毀太陽的光芒?如果自己是個外貌恭敬莊重,內心卻空虛無德的人,縱然無人說他壞話,他隱藏的惡也會在不久的將來暴露。因此,孟子說:‘有求全之毀,有不虞之譽。’毀譽來自外界,豈能躲避?隻要能加強自身修養,把自己的心鍛造得強大,外來的毀譽能把我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