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知行合一王陽明(全五冊)

五、心學養生法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文化叫“養生”,儒釋道三教針對“養生”發過的論述浩若煙海。三教還算殊途同歸,認為“養”即保養、調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之意,養生的目的是讓我們擁有一個好身體和健康的心靈——歸根結底,養生就是養心。

《呂氏春秋?貴生》中說:“聖人認為天下所有事中,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如何保護我們的生命呢?這就需要去我們生命主宰的耳朵、眼睛、鼻子和嘴上用功。耳朵雖然想聽悅耳的聲音,眼睛雖然想看好看的東西,鼻子雖然想聞芬芳的香氣,嘴巴雖然想吃美味的食物,但如果對於生命有害就該用心製止。對於這四種器官來說不願接受的事物,但隻要對生命有利,就該去做。由此看來,耳朵、眼睛、鼻子和嘴,不能擅自行動,必須有所製約。這就像擔任官職一樣,不允許隨意行事,必須有所製約。這是珍重生命的方法。”

這個“製約”就是克己。王陽明說:“人需要有為自己著想的心方能克己,能夠克己,就能成就自己。”

有個叫蕭惠的弟子問:“自私很難克去,該怎麽辦呢?”

王陽明說:“讓我替你克去自私。”

蕭惠很沮喪也很疑惑:“我的確有為自己著想的心,可就是不能克己!”

王陽明循序漸進道:“你不妨先談談你為自己的心是怎樣的。”

蕭惠被問住了,許久才說:“我也一心要做個身心健康的人,便自我感覺很有一些為自己的心。如今想來,也隻是一個空有軀殼的我,並非真實的自我。”

王陽明說:“真正的我怎能離開身體?隻是你也不曾為那空有軀殼的我,你所說的軀殼的我,豈不是指耳、目、口、鼻、四肢嗎?”

蕭惠說:“正是為了這些。眼睛愛看美色,耳朵愛聽美聲,嘴巴愛吃美味,四肢愛享受安逸,我無法製約他們,自然不能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