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況
元末明初,日本正處於南北朝分裂時期,在長期內戰中,戰敗的西南部封建主,為了掠奪財富,壯大勢力,搜羅一批潰兵敗將、武士浪人和走私商人,組成海盜集團,經常在中國沿海進行武裝騷擾,史稱“倭寇”。明初在沿海置衛築城,積極防守,加上國力強盛,倭寇尚不敢入侵內地。但明朝中期以後,政治日趨腐敗,海防逐漸廢弛,倭寇氣焰複熾。寇入內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嘉靖二年(1523年)發生“爭貢之役”之後,明世宗下令廢除市舶司,繼續實行海禁政策,嚴禁民間出海貿易。但此時的明政府國力已呈衰弱之勢,加上東南沿海地區官僚豪商與倭寇相勾結,倭寇氣焰甚為囂張,且日甚一日。
倭寇的罪行,激起了東南沿海人民的憤怒,他們紛紛組織起來,保家衛國。嘉定、長樂、揚州、基隆等地,人無分老幼婦孺,奮力抗倭,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
在抗倭鬥爭中,也湧現出許多愛國將領,其中最著名的是民族英雄戚繼光。戚繼光,山東蓬萊人,出身名將家庭,精通兵法。他先在山東防倭,作戰有功,後調到東南沿海,鎮守寧波、紹興、台州一帶。他見衛所軍隊腐敗、無戰鬥力,從各地調來的客軍又缺乏訓練,便在金華、義烏等地招募農民、礦工,組成“戚家軍”。又根據江南水鄉地形特點,改革兵械和陣法,創造了有長短武器相結合的陣法——“鴛鴦陣”,使士兵能充分發揮戰鬥力。這支軍隊紀律嚴明,勇敢善戰,在“保國安民”旗幟下,與廣大人民密切配合,屢建奇功。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繼光在台州九戰九捷,掃**了浙江倭寇,後轉入福建,與抗倭名將俞大猷一起,連續取得寧德橫嶼、福清牛田、莆田興化三次大戰的勝利,肅清了福建境內的倭寇。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廣東沿海的倭寇也被俞大猷所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