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以誅討主張削藩、變亂祖製的奸臣為借口起兵的。但是,他當皇帝後,在對待藩王的問題上,卻不怕冒違反祖製之大不韙,同樣是采取削藩政策。他本人以藩王起兵奪取帝位,對於軍權過重的藩王和中央皇權的矛盾對抗這一教訓,是認識得很深刻的。他即帝位後,為掩人耳目,恢複了周、齊、代、岷4位親王的封藩,但過不了幾個月,就又找個罪名,削除代王和岷王的護衛軍隊。接著,永樂四年(1406年)廢齊王為庶人。十年(1412年),遼王的護衛軍隊被削除。朱元璋時代護衛軍隊眾多的寧王,也於永樂二年(1404年)被從邊塞改封在南昌。寧王到南昌後,以韜晦為計,建築華麗的宮殿,終日躲在裏麵鼓琴讀書,所以在永樂帝時代得保無事。周王為了減少永樂帝的疑忌,就自動獻出護衛軍隊。在幾年的削廢中,威脅最大的幾位塞王的護衛軍隊幾乎全被解除。朱棣削藩的結果,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使國家統一的基礎更為堅實、牢固。
削藩之後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北麵的邊防。朱元璋所以給邊塞親王那麽大的軍事權力,目的是要他們鎮守北麵邊防。而現在驟然盡釋諸王軍權,麵對倏忽往來的蒙古騎兵,如何彌補因削藩而削弱的邊防力量呢?永樂帝決定遷都北平,一則北平是他的發祥地,二則地近北麵邊防,天子居此,正所謂居重禦輕,可以直接加強對邊防的防守。
永樂元年(1403年),永樂帝定北平為北京。打定遷都的主意後,就著手修浚大運河。元朝增修通惠(自北京至通州)、濟州(自山東濟寧至東平)、會通(自東平至臨清)三河,連接隋代的運河成京杭大運河,但從沒有全線通航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黃河在原武(在河南原陽西南)決口,臨清至濟寧的會通河(元修濟州河在會通河之先,會通河修成後,人們連其北段的濟州河也通稱全通河)淤塞報廢。永樂九年(1411年),永樂帝命疏浚會通河,引汶水和泗水入其中,沿線建閘38座。其後,又派官在淮安到揚州的這一段修築堤堰,以防淮水侵漕和運河水分泄。至此,京杭大運河才真正暢通。運河的修通,使得南方的糧米和絲帛等物資能通過漕運源源不斷地輸往北京,保證了首都的物資供應。北方的物產也能通過運河南運,增強了南北經濟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