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原姓馬,小字三保,是雲南昆陽回族人(今雲南省晉寧縣)。明太祖朱元璋統一雲南時,他入宮做了太監。後,隨燕王朱棣到達北平,住在燕王府。在“靖難之役”中,因其為人機警,智勇全雙,“出入戰陣,多建奇功”,深受燕王賞識。永樂元年(1403年),他被莊重地賜予姓名——鄭和。次年,又升為內官監總管太監。通過多次戰役,他掌握了豐富的軍事知識和作戰經驗,為他後來指揮艦隊七下“西洋”,創造了重要條件。
當時,正值明朝國勢蓬勃上升的繁榮時期。國家經濟實力壯大,政治局勢相當穩定;而且宋、元以來海外貿易興盛,對外移民不斷增加,特別是造船業空前發達,航海技術也有了長足進步,羅盤針的廣泛用於航海,眾多水手和技師日益增多,這些為鄭和遠洋航行提供了雄厚堅實的物質基礎和足夠的科學技術。在此情況下,自命為“天下共主”雄心勃勃的成祖朱棣,為宣揚國威,“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於是決定派使臣率領船隊出海遠航,訪問亞、非諸國。但是,這樣重大的舉動,如果沒有一個精明強幹的總指揮,是很難實現的。而鄭和身為內官監總管太監,外出采辦是其責任範圍內之事;又兼有教徒的身份,更便於同“西洋”諸國官民的交往;其祖、父均曾親自到過麥加朝聖,他在耳濡目染下間接地了解並熟悉了“西洋”各國和各地區的風土人情;此外,更有前述“靖難”之役中積累的軍事知識和實踐經驗,可說是當時再好不過的理想人選。所以,明成祖朱棣毅然決然地任命他出任總指揮,而以其摯友王景弘為副使。從此,鄭和便開始了長達近30年的震驚世界的七次大規模的“下西洋”(廣指我國南海以西的海洋地區,包括今天印度洋、文萊以西的地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