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畫說中國·大明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土木堡之變

● 時代背景

英宗正統初年,曆史上稱為“得人之時”,朝政有當時著名的閣臣“三楊”主持,即楊士奇、楊榮、楊溥,六部又有蹇義、夏元吉等老臣,這些人在朝多年,侍奉過幾代朱家天子,有著較為豐富的政治經驗,深為朝廷倚重;在內廷,又有自永樂以來飽經風霜的太皇太後張氏主持。所以,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朝中安定無事。然而,也就是在這種安定之下,宦官勢力作為一股潛流在暗暗滋長著。

明太祖朱元璋鑒於曆代宦官幹政對國家造成的危害,尤其是對君權的威脅,自明政權一建立,便製訂了一係列限製宦官活動的措施,如:宦官不許與外官互通消息;不準兼外官銜,不準穿外官衣冠;宦官品秩不得過四品;衣食均在宮中,不許讀書識字,等等。為了使限製宦官的政策傳之後世,永遠遵守,朱元璋還特地在宮門立了一塊鐵牌,刻上“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犯者斬”十一個大字,以期後世永遠遵循。然而,就是朱元璋自己,對這些規定也沒有完全遵守,他在宮內建立了一套為皇帝服務的完整機構,即二十四衙門,幾乎包攬了內廷一切事務,使宦官成為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不但如此,明代自朱元璋起,由於皇權高度發展,對臣下極端猜忌,終於發展到任用宦官刺探外廷動靜,以及建立“詔獄”“錦衣衛”等,使宦官得以通過這些特務活動,染指朝廷大事。朱元璋還公開破壞自己建立的規製,派宦官出使辦事。如洪武八年(1375年),派宦官趙成赴河州市馬;二十五年(1792年),宦官聶慶童赴河州辦理茶、馬事務。但總的說來,終洪武一朝,宦官勢力還是受到壓製的。據載:一個侍候了朱元璋數十年的老太監,有一次偶然在朱元璋麵前談起朝廷大事,朱元璋大怒,立時下令把他拉出去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