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畫說中國·大秦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車同軌,書同文

始皇作為中華帝製的創建者確立了政治“大一統”文明,他還實行車同軌、書同文、製同度,促成中華文化共同體的基本形成,奠定了“大一統”文化的基本格局。在當時乃至以後的曆史發展進程中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秦鹹陽宮壁畫

● 車同軌

戰國時期戰亂頻仍,諸侯混戰,關塞壁壘高築,加之各國道路寬窄不一,不利於交通往來,因此秦統一後立即著手拆毀關塞,建立起遍布全國的交通遊驛網絡。這是秦朝建立以後始皇明令修建的首項重大交通工程,也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人工交通網絡。

始皇於剛稱帝不久,便下令實行“車同軌”,規定道路和車軌統一尺度為“輿六尺”。次年又下令“治馳道”。公元前219年,始皇開始大規模巡行各地。公元前215年,他下令“墮毀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進一步掃清人為設置的交通和水利障礙。同年,他下令南征大軍開通靈渠,打通糧道,從而溝通珠江和長江兩大水係。公元前212年,為鞏固北部邊防,始皇令北逐匈奴的大將蒙恬修築“直道”,才兩年半的工夫就迅速完成。除了這些“馳道”和“直道”,秦皇朝在建立後的短短幾年內,還修築了西南邊疆的“五尺道”和位於今湖南、江西及兩廣之間的“新道”,構築起以首都鹹陽為中心的遍布全國的交通遊驛網絡。

秦直道

“馳道”被時人視作“天子之道”,是以首都鹹陽為中心的交通主幹道。這些“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鬆”,中央供天子行走,但以植樹為界,兩旁還是可供人行走的。這些“馳道”,“東窮齊、燕,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蔚為壯觀。

“直道”“五尺道”及“新道”則是秦朝專門修建的軍事和國防通道。“直道”專為北伐匈奴而設,是從首都鹹陽經上郡、雲陽到北方九原郡最便捷的通道。這條大道穿越山穀,橫越草原,全長“千八百裏”。“五尺道”是秦朝進一步密切巴蜀與西南地區聯係而修建的通往雲貴地區的大道。這條道路鑿山越嶺,遺跡至今尚存,因寬約5尺,故而得名。“新道”是始皇在平定百越的過程中下令按馳道標準修建的通往南海的揚越新道。這些道路的拓展,反映了秦朝開拓邊疆的軍事能力,也密切了邊地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有著重大的戰略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