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畫說中國·大清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甲午中日戰爭

日本軍國主義蓄意發動戰爭

19世紀9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列強先後進入帝國主義階段。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帝國主義列強極力推行殖民擴張政策,分割世界的鬥爭日益尖銳。那時的中國,已成為帝國主義國家爭奪的焦點。

1868年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迅速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並沒有消滅舊有的封建生產方式。在封建勢力和大資產階級相結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日本帝國主義,對外具有極其瘋狂的侵略性。明治維新開始後,日本政府就製訂了旨在征服中國和世界的“大陸政策”:第一步侵占我國台灣;第二步征服朝鮮;第三步侵占我國東北(滿蒙);第四步征服全中國,最後達到獨占亞洲和稱霸全世界的目的。

早在1874年,日本就在美國的援助下,派侵略軍3000多人侵入我國台灣。1879年並吞了琉球國。1876年,日本用武力強迫朝鮮訂立不平等的《江華條約》,加速了朝鮮的半殖民地化。從1885年起,日本進行七年擴軍計劃。這個計劃提前於1892年完成,建立了一支擁有6萬名常備軍和23萬名預備軍的新式陸軍,還建立了排水量為7萬多噸的新式海軍艦隊。1890年,日本資本主義發生了經濟危機,工人大批失業,農業歉收,國內階級矛盾十分尖銳。日本統治集團為擺脫困境,轉移人民的鬥爭視線,更加迫不及待地想從對外擴張中尋找出路,加緊了發動侵華戰爭的準備。1893年,日本成立戰時大本營。與此同時,日本參謀部不斷派遣間諜潛入中國,竊取政治、軍事情報,秘密繪製了中國東北和渤海灣的詳細地圖。

甲午海戰

1894年5月,朝鮮爆發了東學黨領導的農民起義,朝鮮國王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日本認為這是發動侵略戰爭的機會,一麵極力勸誘清政府出兵,表示“貴政府何不代戡亂?……我政府必無他意”,日本駐朝代理公使杉村浚親自去見中國駐朝商務監督袁世凱,催促清政府出兵;一麵在國內下達秘密動員令,作了出兵占領朝鮮的充分準備。清政府於6月5日派直隸提督葉誌超、太原總兵聶士成率軍1500人進入朝鮮牙山,並備文照會日本政府。事實上,早在6月2日清政府還未決定出兵之前,日本內閣就正式作出了出兵朝鮮的決定。6月5日,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名,率海軍陸戰隊向朝鮮進發,於10日占據漢城。至6月底,日本駐朝軍隊已達10000人左右,兵力遠在中國駐軍之上。日軍占領了從仁川到漢城一帶的戰略要地,並逐漸包圍了駐守牙山的清軍,中日戰爭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