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畫說中國·大元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元朝鈔法和斡脫錢

我國是世界上使用紙幣最早的國家,如漢代白鹿皮幣,唐代飛錢,宋代交子、會子,金之交鈔、寶鈔等。但隻限局部地區流通,而真正在全國範圍使用紙幣,應始於元中統元年(1260年)。這一年發行統一鈔票,代替其他舊幣。元代紙幣可以分兩類:一類為交鈔,又稱絲鈔,以絲為本位,以兩為單位,絲鈔二兩值銀一兩;一類為中統元寶鈔,簡稱中統寶鈔或中統鈔,以銀為本位,中統鈔通行最廣,使用最久。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又發行至元寶鈔,與中統鈔並行流通。各路設交鈔庫為兌換機關,因政府有貯銀作本金,準許民間用紙幣兌換金銀,初期印數有限,元政府對物價的管理又很嚴格,故紙幣信譽很高,甚至一直流通到今越南、泰國和南洋一帶,波斯、印度、高麗、日本還競相仿效,影響遍於世界。

鈔法的推行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穩定了經濟,加強了政治統一的局麵。

武宗初年,至元鈔的準備金已動用殆盡,國庫空虛。1309年海山乃讓尚書省議決變換鈔法。9月,正式下詔頒行至大銀鈔。至大銀鈔與至元鈔並行,同時廢中統鈔。至大銀鈔鈔麵以銀兩為文,自二兩至二厘分為十三等。廢中統鈔後限持中統鈔者一百日內到銀庫換取至大銀鈔。一兩準金一錢、銀一兩、至元鈔五貫。後尚書省又鑄大元通寶和至大通寶兩種。文曰至大通寶者,一文準銀鈔一厘;文曰大元通寶者,一準至大通寶十。變換鈔法,以銅錢、紙錢並行,造成輕重失宜,物價飛漲,金漲十五倍左右。仁宗即位後不久,即廢止至大銀鈔和銅錢,重行至元鈔與中統鈔。但在順帝至正年間,由於濫發紙幣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騰貴,由物重鈔輕演變到以物易物,到1356年以後,公私所積之鈔都不能使用,人們視鈔為廢紙。鈔法的敗壞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