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畫說中國·大元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元朝交通運輸

溝通南北大運河的開鑿、海遠航線的開辟、遍布全國驛站的設置,使元代交通運輸業有了新的發展。

元滅南末後,全國實現統一,南北經濟交流進一步擴大。北方(主要是大都)所需之糧食及其他物資,多由江南供應,江南物資主要依靠運河北運。由於舊運河曲折繞道,水陸並用,勞民傷財,極其不便,故忽必烈時有重開運河、另辟海運之議。

元代大運河是逐步開鑿完成的。其中鎮江至杭州的江南運河,淮安經揚州至長江的揚州運河,大抵為隋代舊道;徐州至淮安段係借用黃河下遊;自山東東平境內的汶水南下與黃河相連接的濟州河,至元十八年(1281年)開鑿;自山東臨清經東昌(今山東聊城)到東平路須城縣西南安山的會通河,二十年(1283年)開鑿;通州至臨清段為禦河(今衛河),大都至通州為通惠河,二十八年(1291年)由郭守敬主持開鑿。通惠河自昌平白浮村穿過大都,東至通州,與白河聯結,全長160餘公裏。開工時,忽必烈命令丞相以下的官吏,都要到現場去“親操畚鍤為之倡”。第二年完成。至此,從北京到杭州三千多裏的航道完全打通,這對於溝通南北經濟起了積極的作用。

早在春秋戰國時,沿海鄰近港口之間就已經開始了海上運糧,元代為了控製東南和解決漕運問題,又繼續開辟利用海運航道。從至元十九年(1282年)開始,元政府將大批的南糧北運,這年試運計四萬六千石,以後逐年增加,一般為四五十萬石到百萬石,最高為三百五十餘萬石。為了保證安全,曾改過三次航線,最後確定由平江劉家港(今江蘇太倉瀏河鎮)入海,經崇明三沙、江蘇北邊的黑水洋、在深水中越過東海(今黃海)、山東半島的成山角,然後航入直沽(今天津),再經河道運達大都。又在途中危崖險灘上,白天豎旗纓,夜間掛大燈,這是我國航標信號運用的早期記錄。因海運量大,又省費用,使許多商品亦兼靠海運,南北貨運量大為增加,許多外國海船常到北方貿易。元代經常有龐大的船隊航行於東海、黃海、渤海,這是海運史上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