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朝的五京是各地區的政治中心,也是商業貿易的中心。遼太祖建上京城,南城稱漢城,漢人在此聚居,有商肆貿易。南門之東有回鶻營,是回鶻商販的住地。中京城街道闊百餘步,街東西有廊舍約三百間,居民在廊下貿易。城中坊間,有牧民停置車、駝的場所。東京外城是漢城,有南北兩市交易。南京原是漢人的城市,依舊製在城北設商市,陸海百貨都在北市買賣。西京是軍事重鎮,商業貿易不如南京繁盛。四時捺缽的皇帝和官員駐地有臨時的市場,商民驅車隨從貨賣。契丹居地在遼代陸續出現了一些州城,也有商業經營。上京以西的祖州城內即有市肆。遼朝統治下的東北和西北諸部落,通過貢賜或以物相易,進行物產交換。
遼統治時期,出現了一批主要供貴族、官員、富人居住和享受的城市。這些城市主要有:別失八裏、不刺城及其附庸之邑(附庸之邑也就近似現在的“衛星城”),虎司窩魯朵及其“衛星城”數十個,論打刺城及其“衛星城”十數個,尋思幹等。《西遊錄·上》描寫“尋思幹甚富庶……環郭數十裏皆園林也。家必有園,園必成趣,率飛渠走泉,方池圓沼,柏柳相間,桃李連延,亦一時之勝概也”。《宋史》卷四百九十《高昌傳》記述西州回鶻地,早就是“城中多樓台卉木”,那裏除了富人、貴人之外,還居住許多“貧者”,他們住在城裏簡陋的小屋裏。從對這些西遼城市的描述中,我們看到了現代城市文明的曙光。
遼朝與周鄰諸國的貿易,也不斷發展。五代時,遼與梁、唐、晉等都有貿易往來,與南方的吳越、南唐也通過航海、使臣往來,交換商品。宋朝和遼朝先後在邊地州軍設置榷場,在官員控製下進行商品交換,征收商稅。私人之間的走私貿易也使大量商品輸入遼朝。遼朝賣給宋朝的商品主要是羊、馬、珍珠和镔鐵刀。自宋朝輸入的商品有茶葉、藥材、絲麻織品、漆器、瓷器、銅錢、香料以及印本書籍。遼朝與西夏、吐蕃、高昌和中亞等國經由使臣往來和貢獻賞賜,交換畜產和手工業品。私人商販也有違禁的貿易。遼與高麗的貿易發達,遼聖宗之後,兩國關係穩定,商品貢賜每年不斷,並在邊地設有榷場。日本的僧人和商客也來到遼朝交易貨物。遼朝初期的商業交易仍用布或銀作為交換手段,遼景宗、聖宗以後,遼朝自鑄的銅錢與宋錢兼行,廣泛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