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畫說中國·遼金西夏(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遼國宗教

建國前的契丹,有對自然界的原始崇拜和原始文化。

契丹族的原始時代,以白馬與青牛作為互通婚姻的兩個部落的象征。天地、白青、馬牛、男女等概念形成對立統一的兩極。遼朝建國後,皇帝稱天皇帝,皇後稱地皇後,出兵作戰前用白馬、青牛祭祀天地,用白羊骨炙卜。巫和太巫執行占卜和各種原始的宗教儀式。遼朝皇帝舉行祭山儀、歲除儀、瑟瑟儀(射柳祈雨)仍由巫師讚祝行禮。契丹崇拜太陽,故以東向為尚。

遼朝建立後,佛教逐漸在契丹貴族中傳播。漢人、渤海人居住地區,仍繼承唐代的文化傳統。遼聖宗以後,漢族的封建文明為契丹貴族所接受,在遼朝得到發展。

遼太祖、太宗時,佛教從渤海和燕雲兩個地區傳入遼國的中心。阿保機建國前,俘獲漢人,據說已在潢河上遊的龍化州建開教寺。天顯元年(926年)滅渤海國後,渤海僧人崇文等五十人到上京,建天雄寺傳教,遼太宗得燕雲後,河北漢人僧尼也陸續來到上京。遼聖宗以後,佛教更為發展。各地區建造佛寺甚多,並通過貴族信徒的施舍,占有大量的土地和民戶。頭下戶被施給寺院後,將原來交納給領主的賦稅轉交給寺院,同時仍向國家交租,稱為寺院二稅戶。遼代佛教以華嚴宗為最盛。佛教聖地五台山在遼朝境內,由西京管轄,是華嚴宗的教學中心。上京開龍寺僧也專攻華嚴。遼道宗還曾親撰《華嚴經隨品讚》十卷。密宗也在遼朝傳播,五台山和南京都有研習密宗的高僧,並翻譯密典多部,密宗的經咒也在契丹社會中流行。

遼朝僧人的著述,主要有《續一切經音義》和《龍龕手鏡》兩書流傳,都完成於遼聖宗時代。南京崇仁寺僧人希麟(漢人)依仿唐慧琳《一切經音義》體例,對唐開元以後的佛經,續作音注,成《續一切經音義》十卷。此書廣泛參閱了有關訓詁和音韻文字的古代著述,詳征博引,是一部有價值的著作。僧人行均(漢人,俗姓於)在五台山金河寺著《龍龕手鏡》,是一部通俗的漢字字書,依平、上、去、入四聲分編四卷,共收二十六萬四百多字,注釋十六萬三千多字。行均收錄當時實際讀音和通用字體,並多收民間通行的俗字,是一部有獨創性的字書。此書曾傳入宋朝,在浙江雕版,周避諱改名《龍龕手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