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畫說中國·遼金西夏(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遼國文學

儒學在遼朝也倍受推崇。阿保機時即建孔子廟,作為統治漢人的工具。

遼聖宗好讀《貞觀政要》,並由漢臣摘錄唐高祖、太宗、玄宗可以取法的事跡進呈。《貞觀政要》是以儒家的政治學說為指針,對唐朝和前代的封建統治經驗的一個總結。因之,它不像儒家經典的迂闊,而更能切合封建統治者的實際需要。《貞觀政要》一書一直受到遼朝的重視。興宗時,蕭韓家奴並把它譯為契丹文,給興宗閱讀。道宗時,儒學更盛。公元1086年,曾召翰林學士講五經大義。公元1089年,又召耶律儼(漢人,本姓李)講《尚書·洪範》。

遼朝至道宗時,封建的經濟製度已經有了很大發展,漢文化為契丹貴族普遍接受,儒家的封建政治思想也在統治階級中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遼朝創造了契丹文字,有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兩種,都是根據漢字字體創製的拚音文字。契丹大字是以幾個音符疊成契丹語的一個音綴,在形狀上仿照漢字合成一個方塊字,特別繁贅難認。據史書記載,這種契丹大字是契丹貴族知識分子突呂不創造的。契丹小字,筆劃比契丹大字簡單,所以也叫“小簡字”。據史書記載,契丹小字是阿保機的弟弟學習回鶻文後創造的。契丹小字大約是以一個方體字代表一個音綴,不過不像契丹大字那樣合疊成方塊字,而是仿照古回鶻文的辦法,從上至下,連續直寫。但由於漢文化的傳布,用於記載的遼代文學作品,仍多用漢文。最早的詩篇是遼太祖皇子耶律倍的五言詩:“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遼聖宗以後,契丹貴族多學作漢詩。遼聖宗時曾以契丹字譯白居易《諷諫集》,流傳的聖宗佚詩有“樂天詩集是吾師”句。傳說聖宗喜吟詩,曾作曲百餘首,但並未流傳。北宋蘇軾詩曾傳到遼朝,在南京書肆刻印,很有影響。遼道宗和宣懿後,遼天祚帝的文妃(渤海人)都能作漢詩。道宗所作詩賦曾編為《清寧集》,已失傳。遼朝貴族文人也有一些詩集,都未能傳留後世,可能也都是漢詩。近年不斷有契丹文物出土,但由於契丹語文尚不能通解,契丹語寫成的文學作品,還有待於研究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