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畫說中國·隋唐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貞觀之治

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他的作為奠定了新的統一王朝強大昌盛的基礎。這個成就是在隋末農民戰爭的推動下取得的。

隋末農民戰爭的威力迫使唐初君臣時時刻刻要考慮一個問題:怎樣才能不蹈亡隋的覆轍?他們的答案是:剝削須有節製,特別是徭役不可太重。

太宗曾說:“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征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靜,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穀豐稔,百姓安樂。”曆史上沒有過不興徭役的皇帝,但是唐太宗畢竟懂得徭役不可太重,太重了,農民一起來,自己的統治就會垮台。

魏征對他說: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這個比喻,唐太宗記得很牢,曾用以訓誡太子。他聽得進這話,因為它完全符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從隋亡的事實,他深深感覺到人民反抗的烈火是可怕的,不是武力鎮壓得了的。

於是他決心不采取“竭澤而漁”的政策。這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複發展,但是它完完全全是統治階級的政策,是根據統治階級的階級利益製定的,不是從好心腸產生的。

唐太宗懂得:要執行這條政策,必須注意“納諫”,否則一不小心,就會反其道而行之。這也是從隋亡得來的教訓。隋煬帝不願意聽到農民起義的消息,虞世基投其所好,隱匿軍報,結果國破家亡,君臣俱死。魏征舉此為例,告訴唐太宗一條重要的道理,叫做“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唐太宗很讚賞他的意見,始終比較注意納諫,這是他能夠成為一個傑出封建帝王的重要原因。

唐太宗注意納諫,注意節製徭役,都是事實,然而封建地主階級對“貞觀之治”的美化,卻完全是著意的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