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畫說中國·隋唐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武後稱製

概況

武後性明敏,涉獵文史,外事得兼,高宗時實際已手操人主之權。上元二年(675年)四月,年僅24歲的皇太子李弘病死,武則天所生次子李賢繼為皇太子。上元三年(676年),病重在身的高宗欲傳帝位於則天,被宰相郝處俊諫後作罷。武則天以李賢企圖造反的莫須有“罪名”,將其廢為庶人,幽禁,後派人暗殺。其後,武則天立其第三子李顯為皇太子。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高宗病死。太子李顯即位,即唐中宗,尊武則天為皇太後。中宗年輕氣盛,欲讓其嶽父韋玄貞當宰相,武則天誣陷中宗想把天下交給韋玄貞。遂立其第四子李旦為皇帝,是為唐睿宗,但一切大政均由她以太後身分裁決,獨斷專行,使“宗室人人自危,眾人憤惋”。

率先起來反叛武則天的是李敬業(?—648年),即徐敬業,曹州離狐(山東東明東南)人,參與反叛的還有李敬猷、駱賓王等。公元684年九月,他們在揚州起兵,有眾10萬人。武則天迅速調集30萬大軍,派李孝逸統率,不久就壓平了叛亂,李敬業、李敬猷、駱賓王等被部下殺死,餘黨皆平。垂拱四年(688年),唐宗室又起兵反對武則天,亦很快被武則天發兵平定。

武則天在壓平揚州、宗室起兵的同時,還采取了其他一些政治措施。公元684年,改東都洛陽為神都,改唐百官名,如尚書省改稱為文昌台,左、右仆射為左、右相;門下省改稱鸞台,侍中改稱納言;中書省改稱鳳閣,中書令改稱內史。宰相稱同鳳閣鸞台三品。禦史台分為左肅政、右肅政兩台,左台糾察朝廷,右台糾察郡縣。公元690年,僧法明等十人獻《大雲經》四卷,說武則天是彌勒佛轉生,當代唐作天子。武則天頒布《大雲經》,令諸州都建大雲寺。

接著唐睿宗等六萬餘人上表請改國號,武則天順從眾議。武周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武則天宣布改國號為周,改年號為天授,自稱聖神皇帝,正式建立大周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