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幻滅:晚清洋務運動興衰記

7.同文館掀風波

當權者統治的秘訣之一,就是不能眼瞧著手底下的人團結一心。下邊的人沒矛盾,熱乎得跟一個人一樣,那麽可能會威脅到你頭上;如果是另外一種情況,下邊的人分成生死相爭的兩派,今兒你搗我一拳,明兒我踹你一腳,打得頭破血流,那麽他們全盼著依附你、求助你,獲取你的支持,這樣,主子才當得穩當、當得熨帖。

慈禧深諳此道,滿朝文武不鬧派性,相互不爭鬥,準會有人挑頭覬覦皇權。當恭親王為主的改革派統治朝政,眼見做大的時候,她憂慮忡忡。蔡壽祺參劾案陡起,說不定是她的精心策劃帶煽惑。保守派衝了出來,她不但公開支持,而且猛摻沙子、挖牆腳,把保守派大將李鴻藻弄進軍機處,打破恭親王鐵板一塊的軍機處。保守派逐漸強勢起來,同改革派形成抗衡,這全都為慈禧喜聞樂見的局麵。

僂仁在罷黜恭親王的過程中,表現搶眼,深得慈禧的歡心和重用。我們不妨先說說這個人。

僂仁是蒙古正紅旗人,出身自駐防河南的八旗下級軍官或普通士兵家庭,家境平平,屬於典型的“鳳凰男"。他刻苦攻讀,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25歲那年(道光九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僂仁離開駐防地河南開封,踏進繁華的政治中心北京,開始走上他的步入青雲之路。

初到京師,僂仁的社交圈子僅限於河南同鄉的士子們。大家經常聚一塊兒“會課”,以儒家的道德標準,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每天將自己的言行思想做“日錄”,相互批閱,麵對麵地指出得失。僂仁注重心性修養,自我反省,遷善改過,切磋學問。十年左右的會課,他學問精深,後來終成一代理學大師。

剛開始,僂仁的仕途不怎麽順。鹹豐即位之初,下詔納言。時任大理寺卿的僂仁,自恃滿腹經綸,上了一道《應詔陳言疏》,大談君王用人之道,以儒家的君子人才,培養皇上的聖德,便可達到“天下治”的政治理想。理論雖動聽,但根本不怎麽實用,鹹豐皇帝聽得不順耳,便以空對空,虛假地褒獎一番,然後將僂仁打發出京城,遠戍新疆葉爾羌。大半年後才回來。六年後,被鹹豐弄到盛京奉天當了一陣子盛京禮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