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幻滅:晚清洋務運動興衰記

5.威海的悲歌

大清帝國的陸、海軍接連失利。陸軍敗於平壤,倉皇退回鴨綠江中國一側;海軍在黃海大戰中傷痕累累,縮回旅順港休整。李鴻章心裏明白,一旦北洋水師再有什麽閃失,賠光了他的老本,他在朝中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所以,他嚴令丁汝昌的北洋水師避戰不岀,保存實力。盡管日本艦隊屢屢挑釁,恨不得引誘北洋艦隊出來一戰,每每失望而歸。

那個掌控帝國命運的60歲女人,依然沉浸在她歡度生日的美夢中,好像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沒有她的壽誕重要。對日宣戰之前,她一門心思地求和,碰了釘子才勉強同意跟日本人打;平壤、黃海兩戰役打得一團糟,反而使她求和心更切,什麽帝國的體麵、民族的尊嚴,她毫不顧惜。慈禧指令李鴻章二度同俄國公使喀西尼接觸,求人家出麵斡旋,同日本謀和。

可把主戰的光緒皇帝愁壞了。他名義上是九五之尊、一言九鼎,其實有職無權,國家軍政大事皆由皇太後說了算,而且朝中沒一個能跟慈禧提反對意見的。“帝黨”們琢磨來琢磨去,覺得必須推出個敢和慈禧頂牛的“持不同政見者”,誰呢?他們驟然想到了下野十年之久的恭親王奕訢。論資曆、論性格、論以往經驗,老親王的仗義執言,定能牽製慈禧的獨攬大權。

9月27日,“帝黨”人物李文田、陸寶忠和張自熙聯銜上奏,懇請起用恭親王岀山,力挽不利的局麵。慈禧是個愛記仇的女人,當軍機大臣翁同穌、李鴻藻麵陳此事時,慈禧老大不樂意,連連說了好幾個不同意。光緒皇帝沒轍,召集“帝黨”的人商量對策。陸寶忠等人秘密串聯,聯合大臣們造輿論,形成強大的氣場,逼迫慈禧就範。

兩天後,慈禧不得已召見了恭親王奕訢,授其“管理總理各國衙門事務,並添派總理海軍事務,會同辦理軍務”。其後,又發懿旨:恭親王奕訢,著在內廷行走。過了一個月,任命恭親王為軍機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