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在微信朋友圈裏看到“為治病籌款”的信息,希望通過愛心人士的捐贈,幫助患病者及其因病負債累累的家庭。每每看到這樣的消息時,身邊從事保險業務的朋友都會感慨:如果當初能給自己買一份重疾險、意外險、大病醫療險,多則幾千,少則幾百,總比這樣期盼著他人因同情而伸出援手要好得多,隻可惜生活沒有如果,隻有結果。
保險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人們厭惡風險,想要規避風險。這是人們為了對付由於意外事件,如疾病、事故或其他不幸等,所引起的財務風險而購買的安全性保障。人們向保險公司支付一定的費用,換得一個承諾:如果所保險的事件發生,保險公司將按照條款進行賠償。
保險無法幫我們消滅風險,但保險可以幫助我們轉移風險。在沒有保險的時候,風險由投保人自己承擔;有了保險以後,風險就轉移到了保險公司身上。保險公司相當於提供一個多人互助的平台,把投保者組織起來,每個人繳納保費,最後形成規模很大的保險基金,當其中的任何一個人發生不如意的情況,保險公司會給予他經濟上的補償。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保險就是對客觀存在的未來風險進行轉移,把不確定的損失轉化為確定的成本,即保險費用。不過,保險中的“可保風險”指的是“純風險”,也就是隻有發生損失的可能,沒有獲利的可能,如生病、意外等,就屬於純風險。如果是股票投資,保險公司是不可能為其上保險的。
有些人對保險的性質了解甚少,經常會說:“買保險不如買基金和股票合適”;還有人會問:“這款保險的保費,以後還能領回來嗎?會有分紅嗎?”對此,我們要明確一個事實:買保險的意義不在直接獲得多少金錢上的收益,也不能用合不合算來衡量。我們購買保險的目的,在於轉移未來可能會發生的風險,提升自己和家庭的“抗風險能力”,不會為了大筆的醫療費用而讓生活陷入絕境,這是保險最大的收益。近年來,保險公司也陸續推出了一些既有保障功能又有投資功能的保險品種,不但能起到保障人身安全和財產的作用,才能讓保險資金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