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古城,很早以前就多次出現繁華景象,成為我國經濟最為富裕的地方;由於其物質基礎的豐厚,從而為揚州文化藝術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表現在園林與住宅方麵,也有其獨特的成就和風格。試從曆史的發展來看,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吳王夫差在揚州築邗江城,並開鑿河道,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米口入淮,用以運糧。這是揚州建城的開始和“邗溝”得名的由來。揚州由於地處江淮要衝,自東漢後便成為我國東南地區的政治軍事重地之一。從經濟條件來說,魚、鹽、工農業等各種生產事業都很發達,同時又是全國糧食、鹽、鐵等的主要集散地之一;隋唐以後更是我國對外文化聯絡和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埠。這些都奠定了揚州趨向繁榮的物質基礎。
隋唐時代的揚州,是極其重要而富庶的地方。從隋文帝(楊堅)統一南北以後,江淮的富源得到了繁榮的機會,揚州位於江淮的中心,自然也就很快地興盛起來。其後隋煬帝(楊廣)恣意尋歡作樂來到揚州,又大興土木,建造離宮別館。雖然這時的揚州開始呈現了空前的繁榮,卻不能使揚州的富庶得到真正的發展。但是隋煬帝時所開鑿的運河,則又使揚州成為掌握南北水路交通的樞紐,為以後的經濟繁榮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建築技術上,由於統治階級派遣來的北方匠師,與江南原有的匠師在技術上得到了交流與融合,更大大地推進了日後揚州建築的發展。唐朝的詩人杜牧曾用“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的詩句,來歌詠揚州的繁榮。
早在南北朝時期(420-589年),宋人徐湛之在平山堂下建有風亭、月觀、吹台、琴室等。到唐朝貞觀年間(627-649年),有裴諶的櫻桃園,已具有“樓台重複、花木鮮秀”的境界,而郝氏園還要超過它。但唐末都受到了破壞。宋時有郡圃、麗芳園、壺春園、萬花園等,多水木之勝。金軍南下,揚州受到較大的破壞。正如南宋薑夔於淳熙三年(1176年)《揚州慢》詞所誦:“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同時,宋金時期,運河已經阻塞。至元初漕運不得不改換海道,揚州的經濟就不如過去繁榮了。元代僅有平野軒、崔伯亨園等二三例記載。明代初葉,運河經過整修,又成為南北交通的動脈,揚州也重新成了兩淮區域鹽的集散地;明中葉後,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城市更趨繁榮,除鹽業以外,其他的商業與手工業也都獲得了發展;到十七八世紀的清代,揚州的經濟在表麵上可說是到了最繁榮的時期。這種繁榮實際上是封建統治階級窮奢極侈、腐化墮落、消極頹唐、享樂尋歡的具體表現;而揚州的勞動人民,卻以他們的勤勞與智慧,創造了獨特的園林建築藝術,為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作出了一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