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淨寺為揚州著名叢林之一,古名“大明寺”,又稱棲靈寺,創建於南北朝劉宋孝武帝時。孝武以大明紀年,遂以大明顏其額。隋煬帝時亦稱“西寺”,因其行宮居於寺之東。清康熙“南巡”時,改名“法淨寺”。唐代赴日傳播文化的鑒真和尚,就是在這裏接受日僧的邀請而東渡出海的。
唐代的大明寺早毀,明萬曆年間揚州知府吳秀重修,崇禎十二年(1639年)巡漕禦史楊仁再興建。清順治時趙有成、雍正時汪應庚等又兩次修建。1853年左右毀。迨清同治中,兩淮鹽運使方濬頤重建。1934年又重修。
寺東原有塔。隋仁壽元年(601年)建九層,頗負盛名,李白、高適、劉長卿、劉禹錫、白居易等都來攀登過。唐會昌三年(843年)火焚。宋景德元年(1004年)可政和尚重建,又圮。可證前者應為木塔,後者則為磚塔。
從曲折的瘦西湖,一直延伸到蜀岡南麓的“平山堂”塢,經登山禦道抵寺。山門額為“敕建法淨寺”,計三間單簷硬山造。前有一牌樓,正麵題“棲靈遺跡”,另一麵題“豐樂名區”,姚煌書。石獅一對,刻法工整,為清帝“南巡”時之物。山門東壁上嵌配以王澍書“天下第五泉”五字。大殿麵闊三間帶周廊,重簷歇山造,前後附加硬山披廊。其後原有萬佛樓、方丈等建築,現都不存。殿東,前通“文章奧區”額一門,達平遠樓。《揚州畫舫錄》卷十六雲:“最上者高寺一層,最下者矮寺一層,其第二層與寺平,故又謂之平樓。”今樓雖為清同治間重建,而製度仍依舊。其底層後尚有暗室,從外麵不能察。樓前有院,其東隅尚存清道光禦筆“印心石屋”四字橫形巨碑。樓東即瘦西湖二十四景中的“雙峰雲棧”“蜀岡晚眺”與“萬鬆疊翠”。清方濬頤有聯雲:“三級曩增高,兩點金焦,助起懷前吟興;雙峰今聳秀,萬株鬆栝,湧來檻外濤聲。”今遊客登樓,便能有此感覺。樓後有廳三間,前施抱廈,曾移“晴空閣”一額於此。再後為報本堂(曾額四鬆草堂)。報本堂東為悟軒,原多牡丹,故曾移額“洛春”張之。諸堂前皆點石栽花,而蕉叢尤為勝色。是區北之餘地,疑即棲靈塔故址,鑒真和尚紀念館建造於此。館為梁思成教授設計,仿日本唐招提寺,紀念碑據唐式,額係郭沫若同誌題,記由中國佛教會趙樸初會長撰書。餘皆參與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