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園林建築是我們園林修建工作者的一個重大課題,它既複雜又多樣,其中有巨作、有小品,是好題材。古來的作家詩人,從各種不同角度,寫成了若幹的不朽作品,到今日尚能引起我們或多或少的幻想和憧憬。
西湖是我國最美麗的風景區之一。今天在黨的領導下,經過多少人的辛勤勞動,使她越變越美麗。可是西湖並不是從白紙上繪製的一幅新圖畫,她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說得少點從唐宋開始),並在前人的基礎上一直在重建修改。唐人詩詞上歌詠的與宋人筆記上記載的西湖,我們今天仍能在文獻資料中看到。社會在不斷發展,西湖也不斷地在變,今天我們希望她變得更好,因此有必要來討論一下。清人汪春田有《重葺文園詩》:“換卻花籬補石闌,改園更比改詩難;果能字字吟來穩,小有亭台亦耐看。”這首詩對我們園林修建工作者來說,真是一言道破了其中甘苦的,他的體會確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花籬也罷,石闌也罷,我們今天要推敲的是到底今後西湖在建設中應如何變得更理想,這就牽涉到西湖園林風格問題,這問題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爭鳴”一下。如今我來先談一談西湖的風景。
西湖在杭州城西,過去沿湖濱路一帶是城牆,從前遊西湖要出錢塘門、湧金門與清波門,因此《白蛇傳》的許仙與白娘娘就是在這兒會麵的。她既位於西首,三麵環山,一麵臨城,因此在憑眺上就有三個麵:即向南山、北山及麵城的西山。以風景而論,從南向北,從東向西,比從北望南來得好,因為向北向西,山色都在陽麵,景物宜人,如私家園林的“見山樓”“荷花廳”多半是北向的。可是建築物麵向風景後,又不免要處於陰麵,想達到“二難並,四美具”,就要求建築師在單體設計時,在朝向上巧妙地考慮問題了。西山與北山既為最好的風景麵,因此應考慮這兩山(包括孤山)是否適宜造過於高大的建築物,以致占去過多的綠化麵與山水;如孤山,本來不大,如果重重地滿布建築物的話,是否會產生頭重腳輕失調現象。同濟大學設計院在孤山圖書館設計方案時,我就開宗明義地提出了這個問題。即使不得已在實際需要上必須建造,亦宜大園包小園,以散為主,這樣使建築物隱於高樹奇石之中,兩者會顯得相得益彰。再其次,有些風景遙望極佳,而觀賞者要立足於相當距離外的觀賞點,因此建築物要發揮觀賞佳景作用,並不等於要據此佳麗之地大興土木,甚至於踞山盤居,而應若接若離地去欣賞此景,這就是造園中所謂“借景”“對景”的命意所在。我想如果最好的風景麵上都造上了房子,不但破壞了風景麵,即居此建築物中亦了無足觀,正所謂“不見廬山真麵目”了。過去詩文中常常提到杭州城南風光,依我看還是北望寶石山、孤山與白堤一帶景物更為美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