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園與內園皆在上海舊城區城隍廟的前後,為上海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舊園林。上海市文化局與文物管理委員會十分重視這個名園,除加以管理外,並逐步進行了修整,給人口密度最多的地區以很好的綠化環境,作為廣大人民遊憩的地方,充分發揮了該園的作用。年來我參與是項工作,遂將所見,介紹於後:
1.豫園是明代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為侍奉他的父親——明嘉靖間尚書潘恩所築,取“豫悅老親”的意思,名為豫園。從明朱厚熜(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開始興建,到明朱翊鈞(神宗)萬曆五年(1577年)完成,前後花了十八年工夫,占地七十餘畝,為當時江南有數的名園(潘宅在園東安仁街梧桐路一帶,規模甲上海,其宅內五老峰之一,今在延安中路舊嚴宅內)。17世紀中葉,潘氏後裔衰落,園林漸形荒廢。清弘曆(高宗)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該地人士集資購得是園一部分,重行整理。當時該園前麵已在清玄燁(聖祖)四十八年(1709年)築有“內園”,二園在位置上所在不同,就以東西園相呼,豫園在西,遂名西園了。清道光間,豫園因年久失修,當時地方官曾通令由各同業公所分管,作為議事之所,計二十一個行業各處一區,自行修葺。旻寧(宣宗)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鴉片戰爭時,英兵侵入上海,盤踞城隍廟五日,園林遭受破壞。其後奕詝(文宗)鹹豐十年(1860年),清政府勾結帝國主義鎮壓太平天國革命,英法軍隊又侵入城隍廟,造成更大的破壞。清末園西一帶又辟為市肆,園之本身益形縮小,如今附近幾條馬路如凝暉路、船舫路、九獅亭等,皆因舊時凝暉閣、船舫廳、九獅亭而得名的。
豫園今雖已被分隔,然所存整體,尚能追溯其大部分。上海市的新規劃,將來是要將它合並起來的。今日所見豫園是當年東北隅的一部分,其布局以大假山為主,其下鑿池構亭,橋分高下。隔水建閣,貫以花廊,而支流彎轉,折入東部,複繞以山石水閣,因此山水皆有聚有散,主次分明,循地形而安排,猶是明代造園的一些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