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喜高樓明月夜,悠然把酒對西山”,明米萬鍾[10]在他北京西郊的園林裏,寫了這兩句詩句。一望而知是從晉人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脫胎而來的。不管“對”也好,“見”也好,所指的都是遠處的山。這就是中國園林設計中的借景。把遠景納為園中一景,增加了該園的景色變化。這在中國古代造園中早已應用,明計成[11]在他所著《園冶》一書中總結出來,有了定名。他說:“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無拘遠近。”已闡述得很明白了。
北京的西郊,西山蜿蜒若屏,清泉匯為湖沼,最宜建園,曆史上曾為北京園林集中之地,明清兩代,蔚為大觀,其中圓明園更被稱為“萬園之園”。這座在曆史上馳名中外的名園——圓明園,其於造園之術,可用“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八字來概括。圓明園的成功,在於“因”“借”二字,是中國古代園林主要手法的具體表現。偌大的一個園林,如果立意不明,終難成佳構。所以造園要立意在先。尤其是郊園,郊園多野趣,重借景。這兩點不論從哪一個園,即今日尚存的頤和園,都能體現出來。
圓明園在1860年英法聯軍與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已全被焚毀,今僅存斷垣殘基。如今,隻能用另一個大園林——頤和園來談借景。
頤和園在北京西北郊10公裏,萬壽山聳翠園北,昆明湖彌漫山前,玉泉山蜿蜒其西,風景洵美。
頤和園在元代名甕山金海,至明代有所增飾,名好山園。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曾就此作罋山行宮。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開始大規模興建,更名清漪園。1860年為英法聯軍所毀,1886年修複,易名頤和園。1900年又為八國聯軍所破壞,1903年又重修,遂成今狀。
頤和園是以杭州西湖為藍本,精心模擬,故西堤、水島、煙柳畫橋,移江南的淡妝,現北地之胭脂,景雖有相同,趣則各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