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陳從周說園

恭王府小記

是往事了!提起神傷。卻又是新事,令人興奮。回思1961年冬,我與何其芳、王昆侖、朱家溍等同誌相偕調查恭王府(相傳的大觀園遺跡),匆匆已十餘年。何其芳同誌下世數載,舊遊如夢!怎不令人黯然低回。去冬海外歸來,居停京華,其庸兄要我再行踏勘,說又有可能籌建為曹雪芹紀念館。春色無邊,重來天地,振我疲軀,自然而然產生出兩種不同的心境,神傷與興奮,交並盤旋在我的腦海中。

記得過去看到英國出版的一本Orvald Sirien所著的《中國園林》,刊有恭王府的照片,樓閣山池,水木明瑟,確令人神往。後來我到北京,曾涉足其間,雖小頹風範而丘壑獨存,紅樓舊夢一時湧現心頭。這偌大的一個王府,在悠長的歲月中,它經過了多少變幻。“詞客有靈應識我”,如果真的曹雪芹有知的話,那我亦不虛此行了。

恭王府在什刹海銀錠橋南,是北京現存諸王府中,結構最精,布置得宜,且擁有大花園的一組建築群。王府之製,一般其頭門不正開,東向,入門則諸門自南往北,當然恭王府亦不例外,可惜其前布局變動了,盡管如此,可是排場與氣魄依稀當年。圍牆範圍極大,唯東側者,形製極古樸,“收分”(下大上小)顯著,做法與西四羊市大街之曆代帝王廟者相同,而雄偉則過之,此廟為明嘉靖九年(1530年)就保安寺址創建,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於此可證恭王府舊址由來久矣。府建築共三路,正路今存兩門,正堂(廳)已毀,後堂(廳)懸“嘉樂堂”額,傳為乾隆時和珅府之物。則此建築年代自明。東路共三進,前進梁架用小五架梁式,此種做法,見明計成《園冶》一書,明代及清初建築屢見此製,到乾隆後幾成絕響。其後兩進,建築用材與前者同屬挺秀,不似乾隆時之肥碩,所砌之磚與乾隆後之規格有別,皆可初步認為康熙時所建。西路亦三進,後進垂花門懸“天香庭院”額,正房有匾名“錫晉齋”,皆為恭王府舊物。柱礎施雕,其內部用裝修分隔,洞房曲戶,回環四合,精妙絕倫,堪與故宮乾隆花園符望閣相頡頏。我來之時,適值花期,院內梨雲、棠雨、丁香雪,與扶疏竹影交響成曲,南歸相思,又是天涯。後部橫樓長一百六十米,闌幹修直,窗影玲瓏,人影衣香,令人忘返。其置樓梯處,原堆有木假山,為海內僅見孤例。就年代論此樓較遲。以整個王府來說似是從東向西發展而成。樓後為花園,其東部小院,翠竹叢生,廊空室靜,簾隱幾淨,多雅淡之趣,雖屬後建,而布局似沿舊格,垂花門前四老槐,腹空皮留,可為此院年代之證物。此即所謂瀟湘館。而廊廡周接,亭閣參差,與蒼鬆翠柏,古槐垂楊,掩映成趣。間有水石之勝,北國之園得無枯寂之感。最後亙於北垣下,以山作屏者為“蝠廳”,抱廈三間突出,自早至暮,皆有日照,北京唯此一處而已,傳為怡紅院所在,以建築而論,亦屬恭王府時代的,左翼以廊,可導之西園。廳前假山分前後二部,後部以雲片石疊為後補,主體以土太湖石疊者為舊物,上建閣,下構洞曲,施石過梁,視乾隆時代之做法為舊,山間樹木亦蒼古。時期固甚分明。其餘假山皆雲片石所疊,樹亦新,與其附近鑒園假山相似,當為恭王時期所添築。西部前有“榆關”“翠雲嶺”,亦後築。湖心亭一區背出之,今水已填沒,無漣漪之景矣。園後東首的戲廳,華麗軒敞,為京中現存之完整者。